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1 病因病机 | 第9-10页 |
·肝气郁结 | 第9页 |
·脾失运化 | 第9-10页 |
·心不藏神 | 第10页 |
·胆失决断 | 第10页 |
·心肺阴虚 | 第10页 |
·肾精不足 | 第10页 |
·心胆阳气虚 | 第10页 |
2 证候学研究 | 第10-11页 |
3 治疗 | 第11-13页 |
·专方加减 | 第11-12页 |
·辨证分型 | 第12页 |
·针灸 | 第12-13页 |
4 小结 | 第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6页 |
第二部分 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第16-20页 |
1 病因病机 | 第16-17页 |
2 病位 | 第17页 |
3 治则治法 | 第17-19页 |
4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部分 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精神抑郁症22 例临床观察 | 第20-38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病例来源 | 第20页 |
·一般资料 | 第20页 |
·诊断标准 | 第20-21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0-21页 |
·病情严重程度诊断标准 | 第21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1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1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1页 |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药物来源 | 第21-22页 |
·治疗方法 | 第22页 |
·临床分组 | 第22页 |
·治疗方案 | 第22页 |
·观察指标 | 第22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23页 |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页 |
·SDS自评判定标准 | 第22-23页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23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23页 |
3 结果 | 第23-33页 |
·一般情况比较 | 第23-24页 |
·基本病情的比较 | 第24-26页 |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26-28页 |
·HAMD评定 | 第26-27页 |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7页 |
·SDS自评疗效比较 | 第27-28页 |
·临床主要症状变化 | 第28-32页 |
·HAMD量表评定 | 第28-29页 |
·SDS自评量表比较 | 第29-30页 |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30-32页 |
·Asberg副反应量表积分比较 | 第32-33页 |
4 讨论 | 第33-38页 |
·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 第33-34页 |
·柴桂温胆定志汤方解 | 第34-35页 |
·总体疗效分析 | 第35页 |
·临床症状疗效分析 | 第35-36页 |
·副反应分析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个人简历 | 第41-42页 |
附表一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 第42-43页 |
附表二 HAMD 量表(24 项) | 第43-44页 |
附表三 SDS 抑郁自评量表 | 第44-45页 |
附表四 Asberg副反应量表 | 第45-46页 |
附表五 中医证候等级评分量表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