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范畴和界定 | 第12-23页 |
| 第一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概念和特征 | 第12-17页 |
| 一、民事诉讼调解的概念和特征 | 第12页 |
|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性质 | 第12-13页 |
| 三、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性质 | 第13-14页 |
| 四、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定义及特征 | 第14页 |
| 五、附带民事诉讼调解中民事责任履行影响刑事责任的正当性依据 | 第14-17页 |
| 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调解与类似制度的异同 | 第17-23页 |
| 一、与民事诉讼调解的异同 | 第17-18页 |
| 二、与刑事和解的异同 | 第18-23页 |
| 第二章 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历史传承和当代价值 | 第23-29页 |
|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历史传承 | 第23-26页 |
| 一、古代中国的"调处息讼" | 第23-24页 |
| 二、边区根据地的调解制度 | 第24-26页 |
| 三、新中国的法院调解 | 第26页 |
| 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当代价值 | 第26-29页 |
| 一、保障被害人的权益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 第26-27页 |
| 二、保证司法公正与提高诉讼效率 | 第27-28页 |
| 三、全面恢复了犯罪损害社会关系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司法实践与案例分析 | 第29-36页 |
|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司法实践 | 第29-33页 |
| 一、程序的启动 | 第29-30页 |
| 二、调解的方式 | 第30-31页 |
| 三、当事人为多人时的调解 | 第31页 |
| 四、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协议担保的应用 | 第31-32页 |
| 五、赔偿与量刑的把握 | 第32-33页 |
| 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33-36页 |
| 一、调解方法恰当的案例 | 第33-34页 |
| 二、重罪案件可以调解的案例 | 第34页 |
| 三、赔偿协议可以约定分期赔偿的案例 | 第34-35页 |
| 四、多名被告人调解意愿不一致的调解案例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完善与发展 | 第36-51页 |
| 第一节 观念性的转变 | 第36-39页 |
| 一、怠于调解成因及对策 | 第36-37页 |
| 二、"赔钱赎刑"的误区及再认识 | 第37-39页 |
| 第二节 制度上的完善 | 第39-51页 |
| 一、附带民事诉讼受理范围适当扩大 | 第39-40页 |
| 二、受理范围的繁简分流及准附带民事调解制度的设立 | 第40-42页 |
| 三、调解程序启动阶段的设计 | 第42-46页 |
| 四、自愿原则的制度保障 | 第46-48页 |
| 五、"调审合一"调解制度模式分析及设计 | 第48-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