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烟草青枯菌生理分化及致病型测定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 青枯菌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青枯菌的分类地位 | 第12-13页 |
·青枯菌的形态及存活条件 | 第13页 |
·青枯菌的寄主范围 | 第13页 |
·青枯菌的侵染途径 | 第13-14页 |
2 作物青枯病抗病品种利用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抗源筛选 | 第14-16页 |
·作物青枯病抗病品种选育 | 第16-17页 |
3 烟草青枯菌生化型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作物青枯菌生化型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青枯菌生化型中亚型的划分研究 | 第18-19页 |
·烟草青枯菌生化型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4 烟草青枯菌生理小种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5 烟草青枯菌致病型研究概况 | 第21-25页 |
·作物青枯菌致病型研究 | 第21-22页 |
·烟草青枯菌致病型研究 | 第22-25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5-27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1 供试材料 | 第27-29页 |
·病害标样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供试烟苗 | 第28页 |
·生理小种鉴别寄主 | 第28-2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9-35页 |
·烟草青枯病菌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 第29页 |
·菌株的鞭毛染色 | 第29-30页 |
·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30页 |
·三种接种方法的对比测定 | 第30页 |
·烟草青枯菌生化型的测定 | 第30-31页 |
·烟草青枯菌生理小种的测定 | 第31-32页 |
·烟草青枯菌致病型的测定 | 第32-35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5-47页 |
1 分离菌株在培养基上的形态 | 第35页 |
2 分离菌株的鞭毛染色 | 第35页 |
3 分离菌株致病性测定 | 第35-36页 |
4 烟草青枯菌菌株保存 | 第36页 |
5 三种接种方法的对比 | 第36-37页 |
6 烟草青枯菌生化型的测定结果 | 第37-39页 |
·菌株对3种双糖和3种已醇的利用结果 | 第37-38页 |
·菌株对硝酸盐的产气与还原结果 | 第38页 |
·生化型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7 烟草青枯菌生理小种的测定结果 | 第39-44页 |
·菌株接种鉴别寄主结果 | 第39-41页 |
·烟叶浸润反应结果 | 第41-43页 |
·黑色素试验 | 第43-44页 |
·生理小种测定结果 | 第44页 |
8 烟草青枯菌致病型的测定结果 | 第44-47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7-51页 |
1 烟草青枯菌的分离鉴定保存及致病性测定 | 第47页 |
2 三种接种方法的比较 | 第47-48页 |
3 烟草青枯菌生化型测定 | 第48页 |
4 烟草青枯菌生理小种测定 | 第48-49页 |
5 烟草青枯菌致病型测定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