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课题背景 | 第8-20页 |
·超越标准模型 | 第8页 |
·ADD引力理论简介 | 第8-10页 |
·氢原子能级理论 | 第10-11页 |
·刘宏亚等人的方法 | 第11-13页 |
·我们的想法 | 第13页 |
·用到的基础知识 | 第13-20页 |
2 轻子所受原子核的ADD引力 | 第20-26页 |
·质子的电荷分布 | 第20-21页 |
·建立坐标系 | 第21-23页 |
·ADD引力的微分表达式 | 第23-24页 |
·轻子所受到整个原子核的ADD引力 | 第24-26页 |
3 微扰计算 | 第26-51页 |
·哈密顿量 | 第26页 |
·微扰矩阵V | 第26页 |
·非对角线元的计算 | 第26-28页 |
·V_(11)的计算 | 第28-40页 |
·V_(22)、V_(33)、V_(44)的计算 | 第40-48页 |
·求解久期方程 | 第48-49页 |
·零级近似波函数的计算 | 第49-51页 |
4 ADD引力对类氢原子能级Lamb移动的贡献 | 第51-70页 |
·含发散项的结论 | 第51-52页 |
·对发散项V_(11,in,5)的处理 | 第52-57页 |
·V_(33,in,5)的计算 | 第57-59页 |
·汇总V_(11,in,5)、V_(33,in,5) | 第59-60页 |
·剩余6个发散项的计算 | 第60-66页 |
·消除发散项后的结论 | 第66页 |
·电子不能进入原子核内部的处理方法 | 第66-67页 |
·数值计算 | 第67页 |
·对结果的讨论 | 第67-70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