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5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和思路框架 | 第12-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的思路框架 | 第13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 ·循环经济的提出 | 第15页 |
|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15-17页 |
| ·循环经济的概念 | 第15-16页 |
| ·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 第16-17页 |
| ·循环经济的特征 | 第17-18页 |
| ·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18-19页 |
| ·减量化原则 | 第18页 |
| ·再使用原则 | 第18-19页 |
| ·资源化原则 | 第19页 |
| ·资源替代化原则 | 第19页 |
| ·无害化储藏原则 | 第19页 |
|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资源型县域的概念和得到的启示 | 第21-26页 |
| ·资源型县域的概念 | 第21页 |
| ·国外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得到的经验教训 | 第21-26页 |
| ·德国——鲁尔区 | 第21-22页 |
| ·美国——休斯顿 | 第22页 |
| ·法国——洛林 | 第22-23页 |
| ·日本——北九州市 | 第23-24页 |
| ·前苏联——顿巴斯的衰落 | 第24页 |
| ·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翼城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26-34页 |
| ·翼城县发展现状 | 第26-29页 |
| ·矿产资源概况及其利用情况 | 第26-27页 |
| ·经济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 第27-28页 |
| ·产业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29-31页 |
|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 第31页 |
| ·影响社会稳定 | 第31页 |
| ·第二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是翼城县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31-34页 |
| ·发展循环经济是翼城县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31-32页 |
| ·翼城县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约束条件 | 第32-34页 |
| 第五章 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保证 | 第34-45页 |
| ·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 第34-39页 |
| ·以首旺煤业为试点实行企业循环 | 第34-35页 |
| ·以中卫钢铁工业园区为中心实现工业园区内部循环 | 第35-36页 |
| ·以翼城县为核心与相邻县域建立区域循环 | 第36-38页 |
| ·静脉产业 | 第38-39页 |
| ·翼城县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保障措施 | 第39-45页 |
| ·转变思想 | 第39页 |
| ·健全法制,用法律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 第39-40页 |
| ·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制度 | 第40-41页 |
| ·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 第41-42页 |
| ·选择发展与资源无关的产业 | 第42页 |
| ·重视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的责任感和公众的环保意识 | 第42-45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45-47页 |
| ·取得的初步成果 | 第45页 |
| ·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9页 |
| 在校期间参加的课题项目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