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集输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1章 稠油的性质及其开采技术 | 第13-20页 |
| ·稠油的分类 | 第13页 |
| ·稠油的组分及流动性 | 第13-14页 |
| ·组分特点 | 第13页 |
| ·稠油的物性 | 第13-14页 |
| ·稠油的流动性 | 第14页 |
| ·稠油热物性 | 第14-17页 |
| ·稠油粘度对温度的敏感性 | 第14-16页 |
| ·稠油密度及热膨胀系数 | 第16-17页 |
| ·稠油比热 | 第17页 |
| ·稠油流变性 | 第17-18页 |
| ·转相点 | 第17页 |
| ·含水率对稠油流变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 ·温度对稠油流变性的影响 | 第18页 |
| ·稠油热采技术 | 第18-20页 |
| ·蒸汽吞吐技术 | 第18页 |
| ·蒸汽驱技术 | 第18页 |
| ·火驱技术 | 第18-19页 |
|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 | 第19页 |
| ·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FAST)技术 | 第19页 |
| ·蒸汽与非凝析气推进(SAGP)技术 | 第19-20页 |
| 第2章 稠油集输系统的工艺流程 | 第20-29页 |
| ·常用的稠油集输方式 | 第20页 |
| ·稠油的集油工艺 | 第20-23页 |
| ·单管集油流程 | 第20-21页 |
| ·双管集油流程 | 第21-23页 |
| ·计量站工艺流程 | 第23-24页 |
| ·计量站功能 | 第23页 |
| ·工艺流程确定依据 | 第23页 |
| ·工艺流程遵循原则 | 第23-24页 |
| ·工艺流程内容 | 第24页 |
| ·接转站工艺流程 | 第24-26页 |
| ·接转站功能 | 第24-25页 |
| ·工艺流程确定依据 | 第25页 |
| ·工艺流程遵循原则 | 第25页 |
| ·工艺流程内容 | 第25-26页 |
| ·集中处理站工艺流程 | 第26-29页 |
| ·集中处理站功能 | 第26页 |
| ·工艺流程确定依据 | 第26页 |
| ·工艺流程遵循原则 | 第26-27页 |
| ·工艺流程内容 | 第27-29页 |
| 第3章 能量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 第29-39页 |
| ·能量系统及其描述 | 第29-31页 |
| ·能量系统 | 第29-30页 |
| ·状态与过程 | 第30-31页 |
| ·能的科学概念与客观属性 | 第31-32页 |
| ·能的不等价性 | 第31页 |
| ·能的双重属性——能量与能质 | 第31-32页 |
| ·热力学定律 | 第32-34页 |
| ·热力学第一定律 | 第32-33页 |
| ·热力学第二定律 | 第33页 |
| ·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关系 | 第33-34页 |
| ·热力学分析方法 | 第34-39页 |
| ·焓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 ·熵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 ·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 ·三种方法的对比 | 第38-39页 |
| 第4章 分析基本原理 | 第39-47页 |
| ·两类能损失 | 第39页 |
| ·能量损失 | 第39页 |
| ·能质损失 | 第39页 |
| ·两种损失 | 第39-42页 |
| ·外部损失 | 第40页 |
| ·内部耗散 | 第40-41页 |
| ·两种损失的比较 | 第41-42页 |
| ·平衡模型与平衡方程 | 第42-44页 |
| ·平衡模型 | 第42-43页 |
| ·平衡方程 | 第43-44页 |
| ·分析的评价准则 | 第44-45页 |
| ·热力学完善度 | 第44-45页 |
| ·效率 | 第45页 |
| ·分析的分析准则 | 第45-47页 |
| ·损系数 | 第45-46页 |
| ·损率 | 第46-47页 |
| 第5章 “两箱”工程分析方法 | 第47-55页 |
| ·工程平衡方程 | 第47-49页 |
| ·流分类 | 第47页 |
| ·工程分析通用模型 | 第47-48页 |
| ·工程平衡方程 | 第48-49页 |
| ·工程分析的准则计算式 | 第49页 |
| ·评价准则 | 第49页 |
| ·分析准则 | 第49页 |
| ·三种基本分析模型 | 第49-52页 |
| ·黑箱分析模型 | 第49-50页 |
| ·白箱分析模型 | 第50-51页 |
| ·灰箱分析模型 | 第51-52页 |
| ·单体设备的分析方法:“黑箱—白箱”分析法 | 第52-53页 |
| ·设备的正、反平衡方程 | 第52-53页 |
| ·设备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检验 | 第53页 |
| ·生产系统的分析方法:“黑箱—灰箱”分析法 | 第53-55页 |
| ·系统的正、反平衡方程 | 第53-54页 |
| ·系统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检验 | 第54-55页 |
| 第6章 辽河油田稠油集输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 第55-63页 |
| ·概述 | 第55页 |
| ·热力学分析模型及评价准则 | 第55-59页 |
| ·子系统热力学分析模型 | 第55-58页 |
| ·集输总系统热力学分析模型 | 第58-59页 |
| ·集输系统测算分析结果 | 第59-61页 |
| ·子系统测算结果 | 第59-60页 |
| ·集输系统能量平衡计算结果 | 第60-61页 |
| ·结果分析及其节能对策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详细摘要 | 第69-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