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循环经济的发展及现状 | 第10-13页 |
·循环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 | 第10-12页 |
·循环经济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及现状 | 第13-15页 |
·生态工业园在国内外的发展 | 第13-14页 |
·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2 循环经济概述 | 第15-20页 |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5-16页 |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 第16页 |
·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 第16-17页 |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 第17-18页 |
·企业层面 | 第17页 |
·区域层面 | 第17-18页 |
·社会层面 | 第18页 |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工业生态学理论 | 第18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8-19页 |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 | 第19-20页 |
3 生态工业园概述 | 第20-28页 |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及特征 | 第20-21页 |
·生态工业与生态工业园 | 第20页 |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 | 第20页 |
·生态工业园的特征 | 第20-21页 |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页 |
·工业生态学理论 | 第21-22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页 |
·系统工程理论 | 第22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页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2-23页 |
·国内外典型的生念工业园 | 第23-25页 |
·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的工业园区 | 第23页 |
·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 第23-24页 |
·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 | 第24-25页 |
·广东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 第25页 |
·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业园 | 第25-28页 |
4 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区实证分析 | 第28-42页 |
·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区情况简介 | 第28-30页 |
·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区区域环境概况 | 第28-29页 |
·拟建工程所在的成高子镇、幸福镇基本情况 | 第29页 |
·周围环境有利于加工区建设的条件 | 第29-30页 |
·哈尔滨市对俄加工区建设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有利于实现经贸战略升级 | 第30页 |
·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 第30页 |
·有利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 | 第30-31页 |
·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区规划方案 | 第31-32页 |
·加工区总体布局 | 第31页 |
·加工区内的功能分区 | 第31-32页 |
·哈尔滨市对俄加工区土地利用规划 | 第32页 |
·哈尔滨市对俄加工区建设项目准入条件与原则 | 第32-34页 |
·加工区建设项目准入条件 | 第32-33页 |
·加工区建设项目入区原则 | 第33-34页 |
·哈尔滨市对俄出口加工区建立生态工业园的技术体系 | 第34-36页 |
·物质集成 | 第34页 |
·水系统集成 | 第34页 |
·能源集成 | 第34-35页 |
·技术集成 | 第35页 |
·信息共享 | 第35页 |
·设施共亭 | 第35-36页 |
·哈尔滨市对俄加工区建立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方案 | 第36-38页 |
·加工区循环经济总体框架 | 第36页 |
·产品加工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 | 第36-38页 |
·现有企业与规划企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可行性分析 | 第38-42页 |
·对俄出口加工区内现有企业及设施 | 第38-39页 |
·现有企业与规划企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的方案 | 第39-42页 |
5 建设生态工业园的保障措施 | 第42-46页 |
·从政府功能角度出发 | 第42-43页 |
·政府应重视城市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作 | 第42页 |
·应研究建立起综合反映指标体系 | 第42-43页 |
·加大示范工业园区的建设投入力度 | 第43页 |
·从市场功能角度出发 | 第43页 |
·立足比较优势合理进行产业定位 | 第43页 |
·明确环境产权 | 第43页 |
·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 | 第43-44页 |
·企业应转变经营理念开展循环经济技术推广 | 第43页 |
·生产者提高责任感制定产品责任制度 | 第43-44页 |
·从科学创新角度出发 | 第44页 |
·发展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是关键 | 第44页 |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作用 | 第44页 |
·从公众参与、法律规范角度出发 | 第44-46页 |
·提高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 | 第44-45页 |
·加快循环经济促进立法进程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