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7页 |
·现象描述 | 第11-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8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弱势群体 | 第19-20页 |
·高等教育投资 | 第20页 |
·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 第20页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2页 |
·高等教育公平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我国弱势群体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及现状 | 第23-27页 |
·我国弱势群体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3页 |
·我国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 | 第23-24页 |
·经济上的低收入性 | 第23页 |
·生活上的贫困性 | 第23-24页 |
·政治上的低影响力 | 第24页 |
·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 | 第24页 |
·受教育程度“低” | 第24页 |
·获取信息的能力“差” | 第24页 |
·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 | 第24-27页 |
·贫困农民 | 第24-25页 |
·进城民工 | 第25页 |
·下岗职工及失业者群体 | 第25-27页 |
第4章 我国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表现、影响及原因探究 | 第27-49页 |
·高等教育经济投资风险 | 第27-34页 |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27-28页 |
·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理论依据 | 第28-29页 |
·我国高校收费、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及居民收入状况综合比较分析 | 第29-34页 |
·高校及专业的选择风险 | 第34-41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4-35页 |
·高考填报志愿风险 | 第35-37页 |
·受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导致弱势群体就业时缺乏竞争力,增加就业风险 | 第37-41页 |
·就业风险 | 第41-46页 |
·筛选假设理论的解释 | 第41-42页 |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解释 | 第42-43页 |
·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 | 第43-46页 |
·教育收益风险 | 第46-49页 |
·毕业生就业的起薪普遍走低 | 第46页 |
·毕业生收入差异增大 | 第46-47页 |
·相同教育程度,不同高校的毕业生收入差异增大 | 第47-49页 |
第5章 防范和规避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政策措施 | 第49-54页 |
·政府层面 | 第49-51页 |
·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 第49页 |
·建立规范合理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 | 第49-50页 |
·优化就业环境,保证毕业生公平就业 | 第50-51页 |
·建立失业保障机制 | 第51页 |
·高校层面 | 第51-53页 |
·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 | 第51页 |
·建立公开透明的高等教育信息传播系统,减少信息不对称 | 第51-52页 |
·准确定位,改变办学模式,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形成特色 | 第52页 |
·实行弹性学制 | 第52页 |
·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资源 | 第52-53页 |
·个人、家庭层面 | 第53-54页 |
·转变观念树立风险意识,减少盲目性 | 第53页 |
·弱势群体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 第53-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成果一览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