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光度法测定稀土元素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30页 |
·荧光产生机理 | 第9-10页 |
·重要荧光参数 | 第10-12页 |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第10页 |
·荧光强度 | 第10-11页 |
·荧光寿命 | 第11页 |
·荧光量子产率 | 第11-12页 |
·荧光的产生条件、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荧光的产生条件、特征 | 第12页 |
·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荧光分析法的特点与分类 | 第13-17页 |
·荧光分析法特点 | 第13-14页 |
·荧光分析法分类 | 第14-17页 |
·荧光分析法应用 | 第17-28页 |
·无机元素的荧光分析 | 第17-19页 |
·有机化合物的荧光分析 | 第19-21页 |
·稀土元素荧光分析 | 第21-28页 |
·展望 | 第28页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案 | 第28-30页 |
第2章 动力学荧光光度法测定铈的研究 | 第30-40页 |
引言 | 第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讨论 | 第31-37页 |
·激发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 | 第31页 |
·还原剂的选择 | 第31-32页 |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32-33页 |
·酸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最佳温度的确定 | 第34-35页 |
·稳定性的确定 | 第35-36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36页 |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36-37页 |
·样品分析 | 第37-38页 |
·反应机理探讨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催化动力学荧光法测定镧汞齐中痕量镧 | 第40-51页 |
引言 | 第40页 |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激发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 | 第41-42页 |
·缓冲溶液的选择和用量 | 第42-43页 |
·曙红Y用量 | 第43-44页 |
·8-羟基喹啉用量 | 第44-45页 |
·表面活性剂和用量 | 第45-46页 |
·反应时间与反应速率常数 | 第46-47页 |
·反应温度及表观活化能 | 第47-48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48页 |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48-49页 |
·反应机理探讨 | 第49-50页 |
·样品分析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阻抑过硫酸钾氧化罗丹明B荧光法测定微量钐 | 第51-63页 |
引言 | 第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1-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激发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 | 第52-53页 |
·酸溶液的选择 | 第53-55页 |
·氧化剂的选择 | 第55-56页 |
·罗丹明B用量 | 第56-57页 |
·反应温度与表观活化能 | 第57-58页 |
·反应时间与反应速率常数 | 第58-59页 |
·稳定性测定 | 第59页 |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59-60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60-61页 |
·样品测定 | 第61页 |
·阻抑动力学荧光法机理探讨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催化动力学荧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钆 | 第63-74页 |
引言 | 第63页 |
·实验部分 | 第63-64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63-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激发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 | 第64-65页 |
·酸度的确定 | 第65页 |
·番红花T用量 | 第65-66页 |
·氧化剂及其用量的选择 | 第66-68页 |
·反应温度 | 第68页 |
·反应时间 | 第68-69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69-70页 |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70-71页 |
·样品测定 | 第71-72页 |
·化学反应机理探讨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