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上海城市绿地常见刺蛾种群生态学及预警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2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0-34页
   ·绿化植物五种刺蛾生物学特性比较第20-25页
     ·形态特征比较第20-21页
     ·分布与发生情况比较第21-23页
     ·寄主种类比较第23-24页
     ·生活史及生活习性比较第24-25页
   ·生态位概念及其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第25-34页
     ·生态位概念的演变第26-29页
       ·生态位概念的产生第26页
       ·空间生态位第26页
       ·功能生态位第26-27页
       ·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第27页
       ·20 世纪60 年代生态位概念的发展第27页
       ·20 世纪70 年代以后生态位概念的发展第27-28页
       ·20 世纪后20 年生态位概念的发展第28-29页
     ·生态位概念在昆虫生态学研究中应用第29-32页
       ·Levins 生态位宽度公式第29-30页
       ·Hurlbert 改进生态位宽度公式第30页
       ·对称α法,即 Pianka 生态位重叠指数公式第30-31页
       ·不对称α法,即 Levins 生态位重叠指数公式第31页
       ·Hurlbert 改进生态位重叠指数公式第31页
       ·Cowell-Futuyma 生态位重叠指数公式第31-32页
     ·生态位概念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第32-33页
       ·引进外部生态位因子第32页
       ·去除有害生态元第32页
       ·定向改变基础生态位第32-33页
     ·问题与展望第33-34页
第二章 上海城市绿地四种常见刺蛾生态位及其种间竞争第34-41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5页
     ·研究区概况第34-35页
     ·调查方法第35页
     ·数据处理第35页
   ·结果与分析第35-40页
     ·不同资源序列上4 种刺蛾的分布第35-37页
     ·生态位第37-40页
       ·生态位宽度第37页
       ·生态位重叠第37-38页
       ·生态位相似比例第38-39页
       ·种间竞争第39-40页
   ·讨论第40-41页
第三章 环境因子对黄刺蛾、桑褐刺蛾越冬代成虫的羽化影响第41-55页
   ·材料与方法第41-43页
     ·虫源第41页
     ·温度对黄刺蛾、桑褐刺蛾越冬代成虫羽化的影响第41页
       ·试验条件第41页
       ·试验方法第41页
     ·相对湿度对黄刺蛾越冬代成虫羽化的影响第41-42页
       ·试验条件第41-42页
       ·试验方法第42页
     ·土壤含水量对桑褐刺蛾越冬代成虫羽化的影响第42页
       ·土壤含水量表示方法第42页
       ·试验方法第42页
     ·自然环境下不同土层深度对桑褐刺蛾越冬代成虫羽化的影响第42-43页
     ·数据分析第43页
   ·结果与分析第43-53页
     ·温度对黄刺蛾、桑褐刺蛾越冬代成虫羽化率的影响第43页
     ·温度对黄刺蛾、桑褐刺蛾越冬代成虫羽化进度的影响第43-47页
     ·相对湿度对黄刺蛾越冬代成虫羽化的影响第47-50页
     ·土壤含水量对桑褐刺蛾越冬代成虫羽化的影响第50-52页
     ·自然环境下土层深度对桑褐刺蛾越冬代成虫羽化影响第52-53页
   ·讨论第53-55页
第四章 褐边绿刺蛾种群生态学研究第55-87页
   ·褐边绿刺蛾生物学特性第55-62页
     ·材料与方法第55页
       ·供试虫源第55页
       ·饲养观察第55页
       ·野外调查第55页
     ·结论与分析第55-62页
       ·形态特征第55-60页
       ·生活习性第60-61页
         ·幼虫化蛹第60页
         ·成虫的羽化第60页
         ·成虫交尾产卵第60页
         ·卵的孵化第60-61页
         ·幼虫取食第61页
       ·生活史第61-62页
   ·褐边绿刺蛾幼虫越冬死亡率和过冷却点测定第62-64页
     ·材料与方法第62页
       ·供试虫源第62页
       ·越冬死亡率及被寄生情况调查第62页
       ·过冷却点及体液冰点测定第62页
     ·结果与分析第62-63页
       ·褐边绿刺蛾的越冬死亡率与上海青蜂寄生率第62-63页
       ·褐边绿刺蛾过冷却点和冰点的测定第63页
     ·结论第63-64页
   ·褐边绿刺蛾越冬茧的空间格局与抽样技术研究第64-69页
     ·材料与方法第64-65页
       ·调查地点及调查方法第64页
       ·聚集度分析方法第64页
       ·空间分布型应用第64-65页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第64页
         ·Kuno 序贯抽样模型第64-65页
     ·结果与分析第65-68页
       ·聚集度指标测定第65页
       ·Iwao 的 MM和x 回归第65页
       ·Taylor 幂法则第65-66页
       ·空间分布型的应用第66-68页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第66-67页
         ·Kuno 序贯抽样技术第67-68页
     ·讨论第68-69页
   ·褐边绿刺蛾的取食行为及取食量第69-72页
     ·材料和方法第69页
       ·虫源与食料第69页
       ·幼虫取食行为和取食量试验第69页
       ·杨树叶片平均面积测量第69页
       ·图像采集与数据分析第69页
     ·结果与分析第69-72页
       ·幼虫取食习性第70页
       ·幼虫龄期分布第70页
       ·幼虫取食量第70-71页
         ·各龄期幼虫取食总量第70-71页
         ·各龄期幼虫取食速度第71页
       ·褐边绿刺蛾防治指标第71-72页
     ·讨论第72页
   ·温度对褐边绿刺蛾实验种群的影响第72-82页
     ·材料和方法第72-73页
       ·试验材料第72-73页
       ·试验方法第73页
         ·试验条件第73页
         ·温度对卵和幼虫的影响第73页
         ·温度对蛹和成虫的影响第73页
       ·数据处理第73页
     ·结果与分析第73-82页
       ·温度对褐边绿刺蛾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的影响第73-79页
       ·褐边绿刺蛾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第79页
       ·温度对褐边绿刺蛾存活率的影响第79-80页
       ·温度对褐边绿刺蛾成虫产卵和寿命的影响第80页
       ·褐边绿刺蛾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第80页
       ·褐边绿刺蛾不同温度下的存活曲线第80-82页
     ·讨论第82页
   ·褐边绿刺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第82-87页
     ·材料与方法第82-83页
       ·试验地点第82页
       ·试验材料第82-83页
       ·试验方法第83页
       ·生命表组建及参数估计方法第83页
     ·结果与分析第83-85页
       ·生命表的组建第84-85页
       ·重要因子分析第85页
     ·讨论第85-87页
第五章 城市绿化植物害虫灾害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初探——以褐边绿刺蛾为示范第87-102页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理第87-88页
   ·城市绿化植物害虫灾害预警指标的确定原则第88-90页
     ·可测性原则第89页
     ·灵敏性原则第89页
     ·充分性原则第89页
     ·准确性原则第89页
     ·精选性原则第89-90页
     ·匹配性原则第90页
   ·城市绿化植物害虫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第90-94页
     ·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置框架和内容第90-92页
       ·警源指标第90-92页
       ·警兆指标第92页
       ·警情指标第92页
     ·预警体系不同层次指标的赋值方法第92-93页
     ·预警体系不同指标权重设置方法第93页
     ·预警体系各指标层指标值计算方法第93-94页
     ·预警警度的设置及排除警患对策第94页
   ·城市绿化植物害虫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应用——以褐边绿刺蛾灾害预警为示范第94-100页
     ·褐边绿刺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第94-96页
     ·褐边绿刺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分级赋值第96-98页
     ·褐边绿刺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指标值权重设置第98-99页
     ·褐边绿刺蛾灾害预警警患排除的对策第99页
     ·褐边绿刺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应用测试第99-100页
       ·褐边绿刺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计算第99-100页
       ·警度设置及排除警患的对策第100页
   ·讨论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燃气—蒸汽发射系统动力特性计算研究
下一篇:汉族琵琶形制演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