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13页 |
一、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意识形态蜕变的基本表现 | 第13-24页 |
(一) “民主化”、“公开性”被滥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黏合剂”作用丧失殆尽 | 第13-16页 |
(二) 主张党的意识形态“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被动摇 | 第16-19页 |
(三)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 | 第19-24页 |
二、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意识形态蜕变的主要原因 | 第24-31页 |
(一) 苏共长期以来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上犯了非“左”即右的错误 | 第24-26页 |
(二) 赫鲁晓夫“全民党”、“全民国家”思想的严重影响 | 第26-28页 |
(三) 国外敌对势力对苏共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 第28-31页 |
三、几点理论思考 | 第31-49页 |
(一) 工人阶级执政党必须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 第31-32页 |
(二) 工人阶级执政党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条化、凝固化,更不能搞意识形态的非马克思主义化 | 第32-36页 |
(三) 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工人阶级执政党必须直面现实,善于化解矛盾 | 第36-37页 |
(四) 工人阶级执政党要正确处理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关系 | 第37-39页 |
(五)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持和捍卫、发展和创新关键在于搞好党的思想建设 | 第39-41页 |
(六) 工人阶级执政党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正确评价自己的历史、领袖人物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历史 | 第41-43页 |
(七) 工人阶级执政党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待思想政治工作 | 第43-46页 |
(八) 工人阶级执政党要谨防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分化”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