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网规划综合评价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公路网规划综合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外研究情况简介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情况简介 | 第10页 |
| ·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公路网规划评价指标 | 第12-30页 |
| ·概述 | 第12-14页 |
| ·公路网规划评价类型及范围 | 第12-13页 |
| ·公路网规划评价目的 | 第13-14页 |
|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14-16页 |
|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 第16-18页 |
| ·公路网规划评价指标 | 第18-27页 |
| ·技术评价指标 | 第18-24页 |
| ·经济评价指标 | 第24-25页 |
| ·环境评价指标 | 第25-27页 |
| ·公路网规划综合指标矩阵的建立 | 第27-29页 |
| ·公路网规划综合评价指标矩阵 | 第27-28页 |
| ·量纲归一化处理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网规划评价指标 | 第30-39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0-32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第30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30-31页 |
|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 第31-32页 |
| ·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 第32-33页 |
| ·公路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特征 | 第33-34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网规划概念与规划目标 | 第34-35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网规划评价指标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加权灰色关联法 | 第39-54页 |
| ·概述 | 第39页 |
| ·层次分析法(AHP 法) | 第39-44页 |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40-44页 |
| ·熵值法 | 第44-46页 |
| ·熵与熵值函数 | 第44-45页 |
| ·综合评价中信息熵值及权重函数 | 第45-46页 |
| ·加权灰色关联法 | 第46-50页 |
| ·灰色关联法的基本原理 | 第46-48页 |
| ·加权灰色关联法的计算步骤 | 第48-50页 |
| ·应用实例 | 第50-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组合评价法 | 第54-62页 |
| ·概述 | 第54页 |
| ·常用组合评价法 | 第54-56页 |
| ·平均值法 | 第54-55页 |
| ·Borda 法 | 第55页 |
| ·Copeland 法 | 第55-56页 |
| ·模糊 Borda 法 | 第56页 |
| ·组合评价法 | 第56-59页 |
| ·组合评价法的步骤 | 第57-58页 |
| ·事前检验 | 第58页 |
| ·组合评价 | 第58-59页 |
| ·事后检验 | 第59页 |
| ·实例分析 | 第59-60页 |
| ·综合评价法比较 | 第60-61页 |
| ·组合评价法的优点 | 第60-61页 |
| ·组合评价法的缺点 | 第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2-64页 |
| ·本文完成的工作及创新点 | 第62-63页 |
| ·展望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