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2-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的依据 | 第16-23页 |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的理论依据 | 第16-19页 |
·高等教育属性理论 | 第16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6-17页 |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第17-18页 |
·教育机会公平理论 | 第18-19页 |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的现实依据 | 第19-23页 |
·国外的学生贷款实践为我国提供了借鉴 | 第19-20页 |
·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经费需求与财政供给之间产生矛盾 | 第20页 |
·不断上涨的学费与贫困生支付能力之间产生矛盾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 | 第23-34页 |
·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试点阶段(1999.9—2000.8) | 第23页 |
·全面开展阶段(2000.8—2001.7) | 第23-24页 |
·发展阶段(2001.7—2004.6) | 第24页 |
·完善阶段(2004.6—至今) | 第24-25页 |
·国家助学贷款运行中取得的成效 | 第25-26页 |
·国家助学贷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34页 |
·政府职责的越位与缺失 | 第26-28页 |
·银行惜贷现象严重 | 第28-30页 |
·学生违约率高 | 第30-32页 |
·高校的桥梁作用欠佳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国家助学贷款的财务持续性 | 第34-38页 |
·财务持续性的含义 | 第34-35页 |
·对财务持续性的几点解释 | 第35-36页 |
·实现财务持续性的重要意义 | 第36-37页 |
·现行国家助学贷款的财务持续性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基于财务持续观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 | 第38-60页 |
·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与责任 | 第39-43页 |
·政府的利益与责任 | 第40-41页 |
·银行的利益与责任 | 第41-42页 |
·高校的利益和责任 | 第42页 |
·借款学生的利益和责任 | 第42-43页 |
·国家助学贷款的审签 | 第43-47页 |
·贷款资格审核工作下放到生源地 | 第43-46页 |
·实行合同联签机制 | 第46-47页 |
·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 | 第47-53页 |
·设计合理的还款方案 | 第48-51页 |
·加大违约惩罚力度 | 第51-52页 |
·成立专门的欠款追缴机构 | 第52页 |
·加强与借款学生的互动 | 第52-53页 |
·相关制度保障 | 第53-60页 |
·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担保基金 | 第54-56页 |
·建立健全全国个人征信系统 | 第56-57页 |
·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制化建设 | 第57-59页 |
·加大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0-63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研究的特色和局限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一 美国高校学生贷款咨询的要点 | 第66-67页 |
附录二 问卷调查 | 第67-70页 |
附录三 问卷调查选项统计汇总表 | 第70-71页 |
附录四 国家助学贷款资格审核表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