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第一篇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32页 |
| ·猪苓简介 | 第12-13页 |
| ·生物学形态 | 第13-15页 |
| ·菌核 | 第13-14页 |
| ·子实体 | 第14页 |
| ·组成猪苓子实体的菌丝特点 | 第14-15页 |
| ·猪苓担子和担孢子的形成 | 第15页 |
| ·生活环境 | 第15-16页 |
| ·地理分布 | 第15页 |
| ·海拔 | 第15页 |
| ·植被 | 第15-16页 |
| ·土壤 | 第16页 |
| ·人工栽培 | 第16-18页 |
| ·活树(桩)根栽法 | 第16-17页 |
| ·坑栽 | 第17页 |
| ·箱栽 | 第17页 |
| ·无土栽培 | 第17页 |
| ·猪苓天麻混种模式 | 第17-18页 |
| ·成分 | 第18-20页 |
| ·氨基酸 | 第18页 |
| ·微量元素 | 第18-19页 |
| ·灰分 | 第19页 |
| ·多糖 | 第19-20页 |
| ·环境因素的研究 | 第20-21页 |
|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0页 |
| ·酸碱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0页 |
| ·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0页 |
| ·温度和光照结合研究 | 第20-21页 |
| ·营养源研究 | 第21页 |
| ·氮源 | 第21页 |
| ·碳源 | 第21页 |
| ·同位素法研究猪苓第二营养 | 第21页 |
| ·猪苓与蜜环菌的关系 | 第21-28页 |
| ·蜜环菌侵染方式及其初期形态变化 | 第21-22页 |
| ·蜜环菌侵染初期猪苓防御结构的变化 | 第22页 |
| ·蜜环菌侵染初期猪苓菌核的营养来源 | 第22-23页 |
| ·蜜环菌侵染后期的细胞观察 | 第23-24页 |
| ·蜜环菌侵染后期猪苓菌核防御结构的变化 | 第24页 |
| ·蜜环菌侵染后期猪苓菌核的营养来源 | 第24-25页 |
| ·蜜环菌侵染带的起源、分布及其作用 | 第25-27页 |
| ·蜜环菌侵染对猪苓发育的作用意义以及蜜环菌与猪苓二者的关系 | 第27-28页 |
| ·猪苓菌核受到蜜环菌侵染时候产生防御结构的意义 | 第28页 |
| ·猪苓伴生菌 | 第28-30页 |
| ·猪苓与伴生菌共培养 | 第28-29页 |
| ·伴生菌与蜜环菌共培养 | 第29页 |
| ·猪苓、伴生菌、蜜环菌共培养 | 第29-30页 |
| ·发酵方法 | 第30页 |
| ·多糖纯化 | 第30页 |
| ·微量元素富集 | 第30-31页 |
| ·鉴别真伪 | 第31-32页 |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32-53页 |
| 第一章四种矿质元素对猪苓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2-41页 |
| 1 引言 | 第32页 |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 ·材料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3页 |
| ·菌种扩繁 | 第32页 |
| ·培养方法 | 第32-33页 |
| ·测量记录 | 第33页 |
| ·测量菌落直径 | 第33页 |
| ·测量干重方法 | 第33页 |
| ·粗多糖测量方法 | 第3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 ·各组处理对猪苓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33-36页 |
| ·各组处理对猪苓菌丝干重的影响 | 第36-38页 |
| ·各组处理对猪苓菌丝粗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 4 讨论 | 第40-41页 |
| 第二章 氮对猪苓菌丝的促核作用以及复壮作用 | 第41-48页 |
| 1 引言 | 第41页 |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1-42页 |
| ·材料 | 第41页 |
| ·方法 | 第41页 |
| ·菌种扩繁 | 第41页 |
| ·培养 | 第41页 |
| ·测量记录 | 第41-42页 |
| ·测量菌落直径 | 第41-42页 |
| ·测量干重方法 | 第42页 |
| ·粗多糖测量方法 | 第4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 ·各处理对猪苓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 ·N 对促进猪苓菌丝拟核化作用的发现 | 第43-44页 |
| ·各处理对猪苓菌丝干重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各处理对猪苓菌丝粗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N 对猪苓菌丝的复壮作用 | 第46页 |
| 4 讨论 | 第46-48页 |
| 第三章 不同来源蜜环菌对猪苓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8-52页 |
| 1 引言 | 第48页 |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8-49页 |
| ·材料 | 第48页 |
| ·方法 | 第48-49页 |
| ·菌种扩繁 | 第48页 |
| ·发酵液制备 | 第48页 |
| ·培养 | 第48-49页 |
| ·测量记录 | 第4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 ·固体培养基上蜜环菌和猪苓共培养的现象 | 第49-50页 |
| ·不同来源蜜环菌发酵液对猪苓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0-51页 |
| 4 讨论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总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