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3页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二、研究与勘探现状 | 第7-11页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1页 |
四、论文的工作量 | 第11-13页 |
第一章 鄂尔多斯西缘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9页 |
第一节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3-14页 |
第二节 鄂尔多斯西缘沉积构造简史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5-19页 |
一、太古宇与元古宇 | 第15-16页 |
二、下古生界 | 第16页 |
三、上古生界 | 第16-17页 |
四、中生界 | 第17-18页 |
五、新生界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上三叠统碎屑沉积物的物源分析 | 第19-43页 |
第一节 研究区上三叠统古水流分析 | 第19-24页 |
一、古水流分析方法简介 | 第19-20页 |
二、研究区上三叠统古水流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 第20-24页 |
第二节 研究区上三叠统砾岩砾石成分分析 | 第24-30页 |
一、砾岩砾石成分分析方法简介 | 第24页 |
二、研究区上三叠统砾岩砾石组成特点及其地质意义 | 第24-30页 |
第三节 研究区上三叠统砂岩碎屑成分分析 | 第30-33页 |
一、砂岩碎屑成分分析方法简介 | 第30-31页 |
二、研究区上三叠统砂岩碎屑成分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 第31-33页 |
第四节 研究区上三叠统砂岩重矿物分析 | 第33-34页 |
一、砂岩重矿物分析方法简介 | 第33页 |
二、研究区上三叠统砂岩重矿物组合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五节 研究区上三叠统碎屑岩稀土元素分析 | 第34-35页 |
一、碎屑岩稀土元素分析方法简介 | 第34-35页 |
二、研究区上三叠统砂岩稀土元素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 第35页 |
第六节 研究区上三叠统碎屑岩锆石 LA-ICP-MS U-Pb测年 | 第35-41页 |
一、碎屑岩锆石 LA-ICP-MS U-Pb测年方法简介 | 第36-37页 |
二、研究区上三叠统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 第37-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晚三叠世盆地构造-沉积格局恢复 | 第43-61页 |
第一节 关于鄂尔多斯西缘几个具有争议的地质问题的讨论 | 第43-50页 |
一、关于晚三叠世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结构关系问题 | 第43-48页 |
二、关于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西部边界问题 | 第48-50页 |
第二节 晚三叠世盆地构造—沉积格局 | 第50-57页 |
一、晚三叠世延长组地层厚度分布特点及其反映的古构造格局 | 第50页 |
二、晚三叠世盆地的构造属性 | 第50-53页 |
三、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晚三叠世原型盆地沉积格局的初步分析 | 第53-57页 |
第三节 晚三叠世盆的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分析 | 第57-59页 |
一、构造应力场概述 | 第57页 |
二、区域印支期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研究 | 第57-58页 |
三、印支期构造应力场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鄂尔多斯西缘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评价 | 第61-73页 |
第一节 烃源岩分布特征及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标准的确立 | 第61-62页 |
一、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类型及分布 | 第61页 |
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 | 第61-62页 |
第二节 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评价 | 第62-72页 |
一、上三叠统延长组湖相泥岩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 第63-66页 |
二、上三叠统延长组湖相泥岩型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 第66-69页 |
三、上三叠统延长组湖相泥岩型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