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9-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9页 |
(一) 试验设计与分组 | 第9页 |
(二) 治疗方法、试验药物、剂量与疗程 | 第9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9-11页 |
(一) 中医诊断标准 | 第9-11页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1页 |
三、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 第11-12页 |
(一) 纳入标准 | 第11-12页 |
(二)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2页 |
(三) 剔除病例标准 | 第12页 |
(四)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 第12页 |
四、观察指标 | 第12-13页 |
(一) 安全性观测 | 第12页 |
(二) 疗效性观测 | 第12-13页 |
五、疗效判定标准 | 第13-14页 |
(一) AS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3页 |
(二) 中医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第13-14页 |
(三)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14页 |
六、统计方法 | 第14页 |
七、一般资料 | 第14-16页 |
(一) 病例分布 | 第14页 |
(二) 可比性分析 | 第14-16页 |
八、结果 | 第16-22页 |
(一) 疾病总疗效分析 | 第17页 |
(二)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第17-18页 |
(三) 治疗前后主要体征的比较 | 第18-19页 |
(四) 治疗前后BASDAI 指数,BASFI 指数比较 | 第19页 |
(五) 治疗前后ESR、CRP、IGA 的改善情况 | 第19页 |
(六) 治疗前后骶骼关节X 线正位片变化的比较 | 第19-20页 |
(七) 不良反应情况 | 第20-22页 |
讨论 | 第22-29页 |
一、祖国医学对活动期AS 的论述 | 第22-23页 |
二、病因病机 | 第23-24页 |
三、辨病辨证用药分析 | 第24-26页 |
四、临床体会 | 第26-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综述 | 第32-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详细摘要 | 第39-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