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引言 | 第7-8页 |
·自适应重合闸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8-1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单相自适应重合闸电压判据的研究 | 第12-26页 |
·单相瞬时性故障断开相两端的电压特性 | 第12-16页 |
·恢复电压中的电容耦合电压分量 | 第13-15页 |
·恢复电压中的电磁耦合电压分量 | 第15页 |
·故障断开相两端电压的工频分量 | 第15-16页 |
·单相永久性故障断开相两端的电压特性 | 第16-19页 |
·金属性接地故障时断开相两端的电压 | 第16页 |
·经过渡电阻接地故障时断开相两端的电压 | 第16-19页 |
·瞬时性故障与永久性故障的电压判别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 第19-22页 |
·电压判据及其缺陷 | 第19-21页 |
·补偿电压判据及其缺陷 | 第21-22页 |
·组合补偿电压判据及其缺陷 | 第22页 |
·电压判据的仿真验证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基于双端电气量及故障测距的故障点电压判据 | 第26-35页 |
·引言 | 第26页 |
·故障点电压的获取 | 第26-29页 |
·永久性故障时故障点的电压 | 第26-28页 |
·瞬时性故障时故障点的电压 | 第28-29页 |
·自适应电压判据 | 第29-33页 |
·永久性故障与瞬时性故障时故障点电压的比较 | 第29-30页 |
·基于双端电气量的故障点电压判据 | 第30页 |
·整定值的自适应计算 | 第30-33页 |
·判据实现步骤及仿真验证 | 第33-34页 |
·双端信息不同步及测距精度对判据结果的影响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线路中并联电抗器的参数选择及对恢复电压工频稳态量的影响 | 第35-42页 |
·概述 | 第35页 |
·并联电抗器电抗值选择原则 | 第35-37页 |
·并联电抗器中性点小电抗的研究 | 第37-39页 |
·并联电抗器补偿度和中性点小电抗对电容耦合电压的影响 | 第39-41页 |
·实际线路的并联电抗器补偿度及对相间电容的补偿度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带并联电抗器线路低频电压幅值判据 | 第42-59页 |
·引言 | 第42页 |
·带并联电抗器线路单相瞬时性故障恢复电压的分析 | 第42-52页 |
·故障断开相的电容耦合电压 | 第42-47页 |
·由并联电抗器储能引起的衰减周期分量 | 第47-51页 |
·故障断开相恢复电压的暂态分量表达式 | 第51-52页 |
·带并联电抗器线路单相瞬时性故障与永久性故障的比较 | 第52-53页 |
·带并联电抗器线路端电压低频衰减周期分量幅值判据 | 第53-57页 |
·瞬时性故障断开相端电压的低频衰减周期分量幅值的提取方法 | 第53-56页 |
·故障断开相端电压的低频衰减周期分量幅值判据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9-61页 |
附录 超高压输电线路仿真模型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