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综述 | 第11-22页 |
| 1 链球菌形态及分类 | 第11-12页 |
| ·链球菌的形态 | 第11页 |
| ·根据溶血特证分类 | 第11-12页 |
| ·兰氏分类法(Lancefield-1928)分类 | 第12页 |
| ·荚膜多糖抗原分类法 | 第12页 |
| 2 猪链球菌2型的毒力因子 | 第12-16页 |
| ·荚膜多糖(CPs) | 第12-13页 |
| ·溶菌酶释放蛋白(MRP)和胞外蛋白因子(EF) | 第13-14页 |
| ·溶血素(Sly) | 第14页 |
| ·粘附素 | 第14-15页 |
| ·lgG结合蛋白 | 第15页 |
| ·38-KD蛋白 | 第15页 |
| ·其他毒力因子 | 第15-16页 |
| 3 猪链球菌2型致病机理 | 第16-18页 |
| ·感染途径的研究 | 第16-17页 |
| ·链球菌2型致病机制研究 | 第17-18页 |
| 4 猪链球菌2型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经典鉴定方法 | 第18-19页 |
| ·分子方法鉴定 | 第19-20页 |
| ·PCR鉴定 | 第19页 |
| ·其他鉴定方法 | 第19-20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 第一部分 猪链球菌2型病理学研究 | 第22-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 ·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2页 |
| ·试剂及配方 | 第22页 |
|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 ·攻毒菌株的制备 | 第22-23页 |
|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 ·动物攻毒试验 | 第23页 |
| 2 观察指标 | 第23-24页 |
| ·临床观察 | 第23页 |
| ·病理解剖观察 | 第23-24页 |
|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24页 |
| ·取样固定 | 第24页 |
| ·组织脱水、透明、包埋、切片 | 第24页 |
| ·HE染色 | 第24页 |
| ·显微镜观察 | 第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 ·临床观察 | 第24-25页 |
| ·尸体剖检病变 | 第25页 |
|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25-26页 |
| ·肝脏 | 第25页 |
| ·肾脏 | 第25-26页 |
| ·肺脏 | 第26页 |
| ·脾脏 | 第26页 |
| ·淋巴结 | 第26页 |
| ·心脏 | 第26页 |
| ·骨骼肌 | 第26页 |
| ·膀胱 | 第26页 |
| ·气管 | 第26页 |
| ·脑部 | 第26页 |
| 4 讨论 | 第26-29页 |
| ·不同感染途径的致病性 | 第27页 |
| ·不同感染途径致病的临床表现 | 第27页 |
| ·不同感染途径致病的病理变化 | 第27-28页 |
| ·猪链球菌2型致病的机理 | 第28-29页 |
| 5 小结 | 第29-31页 |
| 第二部分 双重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2型猪链球菌方法的建立 | 第31-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 ·菌株 | 第32页 |
| ·试剂、仪器 | 第32-33页 |
| ·引物及探针的设计 | 第33页 |
|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检测CPS2J、MRP的方法建立的步骤 | 第33-34页 |
| ·细菌培养 | 第33页 |
| ·基因组提取 | 第33-34页 |
| ·引物和探针浓度的优化 | 第34页 |
| ·镁离子浓度的优化 | 第34页 |
| ·TaqDNA聚合酶浓度的优化 | 第34页 |
| ·荧光POR循环参数的优化 | 第34页 |
| ·阴性、阳性结果判定 | 第34页 |
| ·双重荧光PCR检测猪链球菌2型方法的评价 | 第34-35页 |
| ·特异性实验 | 第34页 |
| ·敏感性实验 | 第34-35页 |
| ·重复性与稳定性实验 | 第35页 |
| ·普通PCR检测猪链球菌2型敏感性实验 | 第35页 |
| ·双重荧光PCR检测病料的初步运用 | 第3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 ·双重荧光PCR检测2型猪链球菌方法的建立 | 第35-36页 |
| ·双重荧光PcR检测猪链球菌2型四川资阳分离株的结果 | 第36页 |
| ·特异性实验 | 第36-37页 |
| ·双重荧光PCR检测2型猪链球菌敏感性实验 | 第37-38页 |
| ·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 | 第38-39页 |
| ·普通PCR检测猪链球菌2型敏感性实验 | 第39页 |
| ·双重荧光PCR检测病料的初步运用 | 第39-41页 |
| 3 讨论 | 第41-43页 |
| ·建立双重荧光PCR检测猪链球菌2型方法依据 | 第41-42页 |
| ·双重荧光PCR检测猪链球菌2型方法的优点 | 第42-43页 |
| 4 小结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附图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