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55页 |
·氧化铁和羟基氧化铁概述 | 第14-25页 |
·分类 | 第14页 |
·结构特征 | 第14-16页 |
·α-Fe_2O_3 | 第14页 |
·Fe_3O_4和γ-Fe_2O_3 | 第14-15页 |
·FeOOH(Fe_2O_3·H_2O) | 第15-16页 |
·物理性质 | 第16页 |
·热稳定性 | 第16-18页 |
·纳米(羟基)氧化铁的合成 | 第18-23页 |
·Fe(Ⅲ)的水解 | 第19-21页 |
·常用制备方法 | 第21-23页 |
·实际应用 | 第23-25页 |
·催化剂 | 第23-24页 |
·颜料 | 第24-25页 |
·磁性材料 | 第25页 |
·铁的光化学 | 第25-42页 |
·高级氧化技术概述 | 第25-27页 |
·Fe(Ⅲ)的自身光解 | 第27-29页 |
·Fenton反应 | 第29-30页 |
·UV-Fenton反应 | 第30页 |
·vis-Fenton反应 | 第30-31页 |
·氧化铁和羟基氧化铁的半导体光致氧化还原反应 | 第31-39页 |
·基本原理 | 第31-34页 |
·应用举例 | 第34-36页 |
·光敏化原理 | 第36-37页 |
·(羟基)氧化铁光催化性能的改进 | 第37-39页 |
·氧化铁和羟基氧化铁的配合物光化学 | 第39-42页 |
·两个重要方程 | 第42-44页 |
·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 第42-43页 |
·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方程 | 第43-44页 |
·本论文的创新意义和研究方案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5页 |
第二章 (羟基)氧化铁光催化还原回收纳米银 | 第55-81页 |
·前言 | 第55-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56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6-57页 |
·实验过程和分析 | 第57-59页 |
·吸附 | 第57页 |
·光催化实验 | 第57-58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58-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78页 |
·结构表征 | 第59-61页 |
·pH对AgNO_3在α-FeOOH上吸附的影响 | 第61-62页 |
·银离子在其它几种催化剂表面的吸附等温线(pH=8) | 第62-64页 |
·体系pH值对光致还原回收金属银的影响(α-FeOOH) | 第64-66页 |
·有机物对光致还原回收金属银的影响(α-FeOOH) | 第66-67页 |
·不同催化剂光致还原金属纳米银 | 第67-71页 |
·硝酸银在不同催化剂上光致还原的L-H动力学研究 | 第71-73页 |
·吸附量与反应初始速率的关系 | 第73-75页 |
·电化学实验 | 第75-77页 |
·反应机理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第三章 桔红Ⅱ在(羟基)氧化铁上的光致降解 | 第81-109页 |
·前言 | 第81-83页 |
·实验部分 | 第83-87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83页 |
·实验过程和分析 | 第83-87页 |
·吸附实验 | 第83-84页 |
·光照实验 | 第84页 |
·分析方法 | 第84-85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85-8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7页 |
·吸附的测定 | 第87-89页 |
·染料在各(羟基)氧化铁上的光致降解 | 第89-92页 |
·染料在(羟基)氧化铁上光致降解的L-H动力学 | 第92-94页 |
·H_2O_2和AgNO_3对桔红Ⅱ降解的影响 | 第94-100页 |
·NaF对桔红Ⅱ降解的影响 | 第100-105页 |
·桔红Ⅱ在(羟基)氧化铁上的半导体光催化降解机理 | 第105-106页 |
·可见光照射下桔红Ⅱ在δ-FeOOH上的降解 | 第106-107页 |
·结论 | 第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第四章 α-Fe_2O_3结晶度和分散度对染料桔红Ⅱ降解的影响 | 第109-126页 |
·前言 | 第109-110页 |
·实验部分 | 第110-112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110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110-111页 |
·实验过程和分析 | 第111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111-11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22页 |
·XRD表征 | 第112-113页 |
·样品的漫反射光谱 | 第113-116页 |
·样品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116-117页 |
·α-Fe_2O_3结晶度对染料降解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铁负载量对染料降解的影响(400℃) | 第118页 |
·催化剂浓度对染料降解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H_2O_2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结论 | 第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第五章 染料在铁负载粘土上的可见光光敏化研究 | 第126-145页 |
·前言 | 第126-127页 |
·实验部分 | 第127-129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127-128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128页 |
·实验流程与分析 | 第128-129页 |
·吸附 | 第128页 |
·实验过程 | 第128-129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1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9-143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129-133页 |
·MG在FeC(20%)和纯相α-Fe_2O_3上的可见光降解 | 第133-135页 |
·MG在FeC(20%)上的循环实验 | 第135-137页 |
·H_2O_2对MG在FeC(20%)上可见光降解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不同染料的降解情况对比 | 第138页 |
·MG和桔红Ⅱ在不同催化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和降解动力学的比较 | 第138-141页 |
·纯粘土对染料的降解 | 第141-142页 |
·染料的可见光敏化降解机理 | 第142-143页 |
·结论 | 第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个人简历 | 第148-149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