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2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特征变化的辨析 | 第12-27页 |
第一节 隐私权、隐私、个人信息的概念辨析 | 第12-18页 |
一、隐私与隐私权的区别 | 第12-13页 |
二、隐私与个人信息的区别 | 第13-18页 |
第二节 隐私权性质的辨析 | 第18-27页 |
一、隐私权的一般特征 | 第18-22页 |
三、隐私权性质的新争议及新发展 | 第22-27页 |
第二章 个人信用征信制度建设中保护隐私权的必要性 | 第27-39页 |
第一节 必要性的现实分析 | 第27-35页 |
一、我国的隐私权保护传统十分薄弱 | 第27-28页 |
二、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与隐私权产生冲突不可避免 | 第28-31页 |
三、我国的个人信用征信制度建设法律环境不够完善 | 第31-35页 |
第二节 必要性的价值分析 | 第35-39页 |
一、体现了知情权与隐私权之间的冲突与平衡 | 第36页 |
二、体现了不同利益的冲突与平衡 | 第36-37页 |
三、体现了效率与自由的冲突的平衡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个人信用征信制度建设中如何保护隐私权 | 第39-50页 |
第一节 个人信用征信制度建设中隐私权保护的方法 | 第39-44页 |
一、事前保护与事后保护 | 第39-40页 |
二、直接保护与间接保护 | 第40-42页 |
三、自律保护与他律保护 | 第42-44页 |
第二节 事前保护模式中主体的权利义务分析 | 第44-48页 |
一、本人在个人信用征信制度运作过程中享有的隐私权及其权能 | 第44-46页 |
二、义务主体在个人信用征信制度运作过程所要遵循的原则 | 第46-48页 |
第三节 事后保护模式中隐私权侵权责任构成要求的探悉 | 第48-50页 |
一、侵权行为 | 第49页 |
二、损害事实 | 第49页 |
三、因果关系 | 第49-50页 |
四、主观过错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