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转型时期的国家所有权问题研究--面向公共所有权的思考

绪论第1-60页
 第一节 转型的意义第36-39页
  一、转型的含义第36-37页
   (一) 狭义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第36页
   (二) 广义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转型第36-37页
  二、转型之于中国法学的意义:作为一种自觉地研究问题的视角第37-39页
 第二节 民法学的转型与转型时期的民法学第39-46页
  一、民法学的转型:回归传统民法学第39-44页
   (一) 民法学的经济哲学的变迁第40-41页
   (二) 民法学的社会政治哲学的变迁第41-43页
   (三) 民法学的法哲学的变迁第43-44页
  二、转型时期的民法学:必须回应中国的现实问题第44-46页
 第三节 转型时期国家所有权问题研究概述第46-57页
  一、转型时期国家所有权问题研究概述第46-47页
  二、《论国家所有权》评介第47-51页
  三、《国家所有权研究》评介第51-52页
  四、《论国家所有权制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评介第52-53页
  五、《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神话》评介第53-55页
  六、《国家所有权的行使论》评介第55-56页
  七、小结第56-57页
 第四节 转型时期的国家所有权问题研究的任务与方法第57-59页
  一、转型时期的国家所有权问题研究的任务第57-58页
  二、转型时期的国家所有权问题研究的方法第58-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一章 转型时期的国家所有权理念问题研究第60-97页
 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功能与不同经济体制国家的所有权结构模式第61-72页
  一、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功能第61-67页
   (一) 所有权制度的功能第61-63页
   (二) 国家的功能第63-66页
   (三) 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功能第66-67页
  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权结构模式第67-69页
   (一) 平等主义的个人所有权与平等主义的国家所有权第67-69页
   (二)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平等主义国家所有权的特点第69页
  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所有权结构模式第69-72页
   (一) 自由主义的个人所有权与新平等主义的国家所有权第69-71页
   (二) 新平等主义的国家所有权的特点第71-72页
 第二节 转型时期我国国家所有权的概念的转型第72-84页
  一、自由主义所有权概念对国家所有权概念的渗透和影响第72-76页
   (一) 自由主义的所有权概念第72-75页
   (二) 自由主义所有权概念对国家所有权概念的影响:理性的错位第75-76页
  二、转型时期我国国家所有权概念的转型第76-84页
   (一) 国家所有权概念:从自由主义到新平等主义第76-80页
   (二) 作为公共所有权的国家所有权理念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形态第80-84页
 第三节 公共所有权视角下的所有权类型的重构第84-95页
  一、一种新的独立类型的所有权:公共所有权第84-90页
   (一) 什么是公共所有权?第84-85页
   (二) 公共所有权的特点第85-88页
   (三) 公共所有权的基本类型第88-90页
  二、我国物权法的所有权结构模式选择与所有权类型体系重构第90-95页
   (一) 我国的物权法能否回避公共所有权问题?第90-92页
   (二) 我国物权法的所有权结构模式选择第92-94页
   (三) 我国物权法的所有权类型体系重构问题第94-95页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二章 转型时期的国家所有权主体问题研究第97-129页
 第一节 转型时期关于国家所有权主体的争论第98-108页
  一、关于国家所有权的主体的争论第98-102页
   (一) 单一主体学说第98-100页
   (二) 多元主体学说第100-102页
  二、对转型时期我国国家所有权主体问题的思考第102-108页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所有权主体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演变第102-104页
   (二) 对未来我国国家所有权主体问题的理论思考第104-108页
 第二节 国家作为民事主体的特殊性第108-123页
  一、国家主体性的理论第108-112页
   (一) 国家主体性的二元结构理论第108-110页
   (二) 对于国家主体性的二元结构理论的评价第110-112页
  二、对传统国家民事主体性理论的反思第112-117页
   (一) 传统的国家民事主体性理论第112-114页
   (二) 对传统的国家民事主体理论的反思第114-117页
  三、国家主体性的实现方式:对我国公共机构法人化的反思第117-122页
   (一) 公共机构的非法人化与法人化第117-119页
   (二) 对我国公共机构普遍法人化的反思第119-121页
   (三) 国家主体性的实现方式:国家机关的非法人化与事业单位的有限法人化第121-122页
  四、作为民事主体的国家的特殊性第122-123页
   (一) 在法律地位上,国家与其他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原则上为平等,但有例外第122页
   (二) 在民事权利能力范围上,国家具有自定民事权利能力范围的特权,但是国家应对自己亲身参与商业活动保持自我克制第122-123页
   (三) 在国家活动的形式上国家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是否选择私法方式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第123页
   (四) 在法律规范的适用上,原则上适用民法规范,但有例外第123页
   (五) 在国家主体性的实现方式上,具有多元化特点第123页
 第三节 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的特殊性第123-128页
  一、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的意义第124-125页
   (一) 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宣示了国家对自然、对人和对社会的公共信托责任第124页
   (二) 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为其以私法方式实现公共任务,奠定了法律上的基础第124-125页
   (三) 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意味着国家在不违背公共利益的范围内可以采用私法的方式管理、处置和保护国有财产第125页
  二、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的特殊性第125-128页
   (一) 在所有权领域中,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第125-126页
   (二) 在所有权领域中,国家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第126-127页
   (三) 在所有权领域中,国家的公共性质决定了国家所有的公共所有权性质第127页
   (四) 在法律适用上,原则上适用私法的规范,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或者事件的本质所必要的情况下公法规范优先适用第127-128页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第三章 转型时期国家所有权客体问题研究第129-175页
 第一节 传统大陆法系国家的国有财产双重结构理论第130-139页
  一、国家公产和国家私产的概念第131-132页
  二、国家公产和国家私产制度的历史沿革第132-134页
   (一) 古代及自由由资本主义国家时代的国家公产制度第132-133页
   (二) 福利国家时代的国家公产制度第133-134页
   (三) 新自由主义国家时代的国家公产制度第134页
  三、比较法中的国家公产和国家私产制度第134-139页
   (一) 大陆法系国家国有财产的双重结构第134-136页
   (二) 普通法系国家国有财产的双重结构第136-138页
   (三) 后社会主义国家国有财产结构的变迁第138-139页
 第二节 不同类型的国有财产的法律地位第139-147页
  一、国家公产的法律地位第140-146页
   (一) 国家公产的种类第140-141页
   (二) 国家公产的法律地位第141-146页
  二、国家私产的分类及其法律地位第146-147页
 第三节 我国立法与司法对国有财产双重结构的态度第147-155页
  一、我国民事实体法中关涉国家公产制度的规范第147-149页
   (一) 关于未授权经管的国有财产的诉讼时效适用之限制的规定第147-148页
   (二) 在国有小型企业出售和破产领域中关于社会公益性企业的融通性之限制的规定第148页
   (三) 在担保法领域中对于国家机关、公益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担保资格之限制与社会公益设施之抵押禁止第148-149页
   (四) 在我国地方国资立法中的国家公产制度第149页
  二、我国民事程序法视野中的国家公产问题第149-153页
   (一) 非货币资金形态的国家公产第150-152页
   (二) 货币资金形态的国家公产第152-153页
  三、在法理论上建构国家公产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第153-155页
 第四节 我国法学理论对国家所有权客体双重结构的构建第155-165页
  一、国家公产制度与国家专有财产制度的比较第155-157页
  二、我国法理论界对国家所有权客体双重结构问题的研究第157-165页
   (一) 我国行政法学对国有财产双重结构问题的研究第158-159页
   (二) 我国经济法学对国有财产双重结构问题的研究第159页
   (三) 我国民法学对国有财产双重结构问题的研究第159-165页
 第五节 对我国国家所有权客体双重结构问题的建议第165-174页
  一、国家所有权客体双重结构的设计第165-167页
   (一) 术语的采用:公共国有财产与普通国有财产第165-166页
   (二) 定义与分类第166-167页
  二、公共国有财产的认定标准和范围第167-169页
   (一) 公共国有财产的认定标准: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第167-168页
   (二) 国家公共财产的范围第168-169页
  三、国家对公共国有财产的权利的性质第169-174页
   (一) 比较法的观点第169-171页
   (二) 我国法学者的观点第171-173页
   (三) 本文的观点第173-174页
 本章小结第174-175页
第四章 转型时期的国家所有权权能结构研究第175-216页
 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权能结构的比较法研究第176-189页
  一、一般所有权的权能结构理论第176-181页
   (一) 大陆法系的观点第176-178页
   (二) 英美法系的观点第178-181页
  二、国家所有权的权能结构理论第181-189页
   (一) 法国法的观点第182页
   (二) 意大利法的观点第182-183页
   (三) 日本法的观点第183-185页
   (四) 俄罗斯法的观点第185-189页
 第二节 公共国有财产所有权的权能结构分析第189-197页
  一、我国法关于国家所有权权能结构的观点第189-190页
   (一) 我国法对国家所有权权能结构研究中的有益观点第189页
   (二) 我国国家所有权权能结构研究的任务第189-190页
  二、公共国有财产所有权的权能结构分析第190-197页
   (一) 占有权能的特点第190-191页
   (二) 公共国有财产所有权的使用权能第191-192页
   (三) 公共国有财产原则上不允许收益,例外情况下可以收益第192-195页
   (四) 公共国有财产所有权权能结构中原则上禁止处分第195-197页
 第三节 普通国有财产所有权权能结构分析第197-205页
  一、普通国有财产所有权的权能结构分析概述第197-198页
  二、普通国有财产所有权的权能结构分析(以收益和处分权能为中心)第198-205页
   (一) 普通国有财产所有权的收益权能第198页
   (二) 普通国有财产所有权的处分权能第198-203页
   (三) 统一调用、处置权并非普通国有财产所有权的处分权能第203-205页
 第四节 作为国家所有权的权能结构的组成部分的管理权能第205-214页
  一、管理权能是否为国家所有权权能结构的组成部分?第205-209页
   (一) 比较法的观点第205-206页
   (二) 我国民法学的观点第206-207页
   (三) 本文的观点第207-209页
  二、管理权能的内容第209-214页
   (一) 管理在我国法领域中的含义第209页
   (二) 国家所有权权能的管理的内容及其特点第209-211页
   (三) 作为管理权能的各项内容的含义第211-214页
 本章小结第214-216页
第五章 转型时期国家所有权公共性的实现机制第216-251页
 第一节 公众对公众用国有财产的使用第217-229页
  一、公众对公众用国有财产的使用第217-219页
   (一) 公众对公众用国有财产的使用的概念第217-218页
   (二) 公众对公众用国有财产的使用的方式第218-219页
  二、自由使用第219-225页
   (一) 自由使用的概念和限制第219-220页
   (二) 自由使用的性质第220-223页
   (三) 我国法上的自由使用第223-224页
   (四) 自由使用与取得某些物品的所有权第224-225页
  三、许可使用第225-226页
   (一) 许可使用第225页
   (二) 许可使用的种类第225-226页
  四、特许使用(权)第226-229页
   (一) 特许使用(权)第226页
   (二) 特许使用权的性质第226-228页
   (三) 我国法上的特许使用权第228-229页
 第二节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对公务用和事业用国有财产的使用第229-239页
  一、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对公务用和事业用国有财产的使用的性质第229-231页
   (一) 国外立法和学说的观点第230-231页
   (二) 我国立法和学说的观点第231页
  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对公务用和事业用国有财产的使用的权利化设计构想第231-234页
   (一) 对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对公务用和事业用国有财产的使用的权利化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231-232页
   (二) 设计的可能方案与选择第232-234页
  三、我国法上的业务管理权的构造第234-239页
   (一) 术语的采用和业务管理权的概念第234页
   (二) 内容第234-235页
   (三) 适用范围第235-239页
 第三节 国有企业对企业用国有财产的使用(经营管理权)第239-250页
  一、公司化方向改制对以经营权为模式的国有企业的存在方式的挑战第240-242页
  二、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权理论的实践效果的反思第242-244页
  三、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权的应然设计第244-250页
   (一) 国有企业经营权设计的前提:对国有企业的性质的认识第244-246页
   (二) 对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权的应然设计第246-250页
 本章小结第250-251页
第六章 转型时期的国家所有权民营化问题第251-287页
 第一节 民营化概说第252-263页
  一、民营化的含义第252-257页
   (一) 关于民营化的含义的争论第252-255页
   (二) 本文所使用的民营化的含义第255-257页
  二、民营化的分类与方法第257-259页
   (一) 证券民营化与货币民营化第257页
   (二) 大规模民营化与个案民营化第257页
   (三) 内部人控制的民营化与外部人控制的民营化第257-258页
   (四) 形式民营化(组织私法化)和实质民营化(任务私化)第258页
   (五) 技术性的民营化与制度性的民营化第258页
   (六) 新民营化、重新民营化和改造型民营化第258-259页
  三、民营化的功过评说第259-263页
   (一) 迂回曲折的民营化理论第259页
   (二) 转型时期国家的民营化的本质第259-261页
   (三) 作为手段的民营化的局限性第261-263页
 第二节 转型时期我国国家所有权民营化的历史与现状第263-273页
  一、我国国家所有权民营化的动因第263-264页
   (一) 加入 WTO前我国国家所有权民营化的动因第263-264页
   (二) 加入 WTO后我国国家所有权民营化的动因第264页
  二、我国国家所有权民营化的发展历程第264-273页
   (一) 非国有化阶段第264-266页
   (二) 私有化阶段第266-271页
   (三) 经济自由化阶段第271-273页
 第三节 我国国家所有权的民营化的缺陷及风险防范第273-282页
  一、我国国家所有权的民营化的意义第273-274页
  二、我国国家所有权民营化的特点第274-277页
   (一) 首先从国有住宅和国有小型企业开始,然后逐步扩展到大中型国有企业及国有金融企业第274-275页
   (二) 以有偿(货币)民营化、渐进民营化、迂回民营化为特点第275页
   (三) 大部分已经改制的国有企业面临着二次改制的问题第275-276页
   (四)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民营化的进程第276页
   (五) 民营化负有为市场机制运作创造条件的任务第276-277页
   (六) 政策主导,法律缺位:亟需专门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法第277页
  三、我国国家所有权民营化存在的主要缺陷第277-279页
   (一) 我国国家所有权民营化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缺失第277-278页
   (二) 我国国家所有权民营化中的可民营化的国有财产边界不明第278页
   (三) 我国国家所有权民营化与公众福利水平的逆向运动第278-279页
   (四) 我国国家所有权民营化可能酿成巨大社会风险第279页
  四、我国国家所有权民营化的风险防范机制第279-282页
   (一) 前提:建立公众(利害关系人)参与、监督民营化的(民主)法律基础第279-280页
   (二) 核心:建立公众分享国有财产民营化成果的法律机制第280-282页
 本章小结第282-283页
 结束语第283-287页
  一、我国国家所有权问题研究回顾第283-285页
  二、本文关于国家所有权问题的结论第285-287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87-310页
 一、中文类(含中译文)第287-306页
 二、外文类第306-310页

论文共3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缆故障测距装置的研究
下一篇:环境因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鼠学习记忆及神经可塑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