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8-20页 |
| ·纳米荧光探针技术 | 第9-13页 |
| ·半导体纳米荧光探针 | 第9-10页 |
| ·荧光微球 | 第10-11页 |
| ·金属纳米粒子标记物 | 第11页 |
| ·稀土元素螯合物探针 | 第11-13页 |
| ·荧光免疫分析 | 第13页 |
| ·金属离子富集方法、检测方法,灵敏度 | 第13-15页 |
|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20页 |
| 第二章 铽配合物-SiO_2核壳荧光纳米粒子及其荧光特性 | 第20-36页 |
| ·引言 | 第20-21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21页 |
| ·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1-25页 |
| ·ADTpAS配体的合成 | 第21-22页 |
| ·微乳液法合成纳米粒子 | 第22-23页 |
| ·纳米粒子微观特性 | 第23-24页 |
| ·复合荧光纳米的荧光特性 | 第24-25页 |
| ·荧光淬灭实验 | 第25-28页 |
| ·荧光泄漏实验 | 第28-29页 |
| ·pH值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29-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 ·影响纳米粒径及形貌的因素 | 第31-32页 |
| ·配体用量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核壳结构对荧光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页 |
| ·本章小节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功能复合纳米粒子用于金属离子的富集及发光分析 | 第36-53页 |
| ·引言 | 第36-37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37-38页 |
| ·配合物纳米SiO_2的制备 | 第38-39页 |
| ·ATDpAS配体的合成 | 第38页 |
| ·TEOS直接水解法制备纳米SiO_2 | 第38页 |
| ·纳米粒子微观特性 | 第38-39页 |
| ·ATDpAS配体与SiO_2的键合 | 第39页 |
| ·荧光检测 | 第39-40页 |
| ·稀土离子的富集 | 第40-42页 |
| ·磁性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2-45页 |
| ·纳米Fe_3O_4的制备 | 第42-43页 |
| ·配体DTPA-pAS的合成 | 第43页 |
| ·功能化磁性微粒的合成 | 第43-44页 |
| ·复合磁性微粒的定性表征 | 第44页 |
| ·功能化的磁性纳米粒子与DTPA-pAS的偶联 | 第44-45页 |
| ·稀土离子的富集 | 第45-48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 ·纳米粒子对金属离子富集的机理 | 第48页 |
| ·影响ATDpAS配体与SiO_2的键合的因素 | 第48页 |
| ·影响荧光稳定性的因素 | 第48-49页 |
| ·NH_3·H_2O的用量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硅烷化条件优化 | 第50-51页 |
| ·本章小节 | 第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7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展望 | 第54-55页 |
| ·纳米粒子标记分析 | 第54-55页 |
| ·纳米粒子用于稀土富集 | 第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