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什么要用此岸来替代彼岸 | 第1-9页 |
第一章 已然来临的低模仿脚步 | 第9-17页 |
第一节 “神性”与“半神性”诗歌的辉煌 | 第10-13页 |
第二节 大写的“人”的彰显 | 第13-15页 |
第三节 小人物的“客观”世界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如何解构诗歌中的乌托邦幻影 | 第17-34页 |
第一节 对“物”的消解与重新命名 | 第18-21页 |
第二节 对“事”的消解与重新命名 | 第21-24页 |
第三节 对“泛精神化”的消解与重新命名 | 第24-28页 |
第四节 对概念化的“人”的消解与重新命名 | 第28-30页 |
第五节 对“自然景观”的消解与重新命名 | 第30-34页 |
第三章 解构后的重建:于坚诗歌的几种“此岸化”追求 | 第34-52页 |
第一节 日常化追求 | 第34-41页 |
第二节 戏剧化追求 | 第41-44页 |
第三节 陌生化追求 | 第44-45页 |
第四节 本土化追求 | 第45-47页 |
第五节 散文化追求 | 第47-52页 |
[结语] 原创诗人的纠偏策略 | 第52-54页 |
注释 | 第54-57页 |
参考书目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