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探析
引言 | 第1页 |
1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根据 | 第8-22页 |
·“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实践根据 | 第8-17页 |
·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 第9-10页 |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0-11页 |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治国理念的升华 | 第11-15页 |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15-17页 |
·“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理论根据 | 第17-22页 |
·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 第17-18页 |
·对西方人学思想的扬弃 | 第18-20页 |
·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20-22页 |
2 “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2-32页 |
·“以人为本”的内涵 | 第22-26页 |
·以人为本中“本”的含义 | 第22-23页 |
·以人为本中“人”的含义 | 第23-24页 |
·“以人为本”的基本规定 | 第24-25页 |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 | 第25-26页 |
·“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想的区别 | 第26页 |
·“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 第26-32页 |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第27-29页 |
·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 第29-30页 |
·人与人的平等相处 | 第30-31页 |
·人的全面发展 | 第31-32页 |
3 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障碍性因素 | 第32-41页 |
·政治性障碍因素 | 第32-35页 |
·领导体制的漏洞 | 第33页 |
·腐败的蔓延 | 第33页 |
·社会不公的存在 | 第33-35页 |
·经济性障碍因素 | 第35-38页 |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 第35-36页 |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失衡 | 第36-37页 |
·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倒置 | 第37页 |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背离 | 第37-38页 |
·社会性障碍因素 | 第38-40页 |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 第38-39页 |
·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 | 第39-40页 |
·文化性障碍因素 | 第40-41页 |
·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 | 第40页 |
·西方价值观的侵蚀 | 第40-41页 |
4 “以人为本”思想的实现路径 | 第41-59页 |
·思想观念的转变 | 第41-43页 |
·批判“以物为本”观念 | 第41-42页 |
·反对“物本主义”价值观 | 第42-43页 |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构 | 第43-47页 |
·树立新型政治价值观 | 第43-44页 |
·转变政府职能 | 第44-45页 |
·推进法治进程 | 第45-46页 |
·塑造新型政绩观 | 第46-47页 |
·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 第47-56页 |
·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思想的物质基础 | 第48-49页 |
·走向“人本”经济增长方式 | 第49-50页 |
·有效化解各种现实矛盾 | 第50-53页 |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 第53-54页 |
·促进社会公平 | 第54-56页 |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 第56-59页 |
·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 第56-58页 |
·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