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伤寒、金匮(伤寒杂病论)论文

张仲景临证方用三大体系的确立及后世医家对此运用之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1页
引言第11-14页
1 方的源流第14页
2 《伤寒杂病论》前中医著作中方用特点分析第14-21页
   ·《五十二病方》中方用特点分析第14-15页
     ·没有方名第14-15页
     ·初步的辨证论治思想及方药剂量加减的雏形第15页
   ·《武威汉代医简》中方用特点分析第15-17页
     ·方名的出现第15-16页
     ·单方单病为主的特点第16页
     ·出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雏形第16页
     ·出现了单方为主随证加减的范例第16-17页
   ·《黄帝内经》中方用特点分析第17-18页
     ·提出了临证组方的理论指导—"法"第17页
     ·确立了组方原则与方剂配伍规则第17页
     ·论述了方的分类第17-18页
     ·根据不同病因而采取不同的组方原则第18页
     ·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而投方用药第18页
     ·保存有13首方剂第18页
   ·《汤液经法》中方用特点分析第18-21页
     ·方的命名有其自身的特点第19页
     ·有着与《伤寒论》中相类似的方后加减法第19-20页
     ·隐藏着两方合用的方法论辨证模型第20页
     ·尚未形成严格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第20页
     ·闪烁着"方证相对论"的思想光芒第20-21页
3 《伤寒杂病论》中方用特点分析第21-29页
   ·《论》中方用的基本情况第21-23页
     ·《论》中方的数量第21页
     ·《论》中方的分类第21页
     ·《论》中方的大小第21-22页
     ·《论》中方的命名特点第22-23页
       ·以方剂组成药物命名第22页
       ·以方剂功效命名第22-23页
       ·以药物加功效来命名第23页
       ·以合方及用量比例来命名第23页
       ·其他分类第23页
   ·《论》中方用的六经归属问题第23-24页
   ·《论》中方用总的方法论基础第24-29页
     ·辨六经第24-26页
     ·求病机第26-27页
     ·抓主证第27页
     ·识阴阳第27-29页
4 《伤寒杂病论》中三大方用体系的确立与划分第29-66页
   ·单方运用体系第29-42页
     ·单方不加减使用的理论基础第29-30页
       ·方证相应理论第29页
       ·专病专方理论第29-30页
     ·单方加减使用的理论基础第30-31页
       ·兼证第30页
       ·夹杂证第30-31页
       ·变证第31页
     ·单方不加减使用法第31页
     ·单方加减使用法第31-40页
       ·单方药物加味第32-34页
       ·单方药物加量第34-36页
       ·单方加味、加量同用第36-37页
       ·单方减药使用第37页
       ·单方减量使用第37页
       ·单方减味、减量同用第37页
       ·单方药物加味、减味同用第37-38页
       ·单方药物加量、减量同用第38-39页
       ·单方药物加减、药量加减同用第39-40页
     ·单方运用体系的优越性第40-41页
       ·方小药简第40页
       ·量大力专第40-41页
       ·变化灵活第41页
     ·单方运用体系的临证意义第41-42页
   ·两方合用体系第42-55页
     ·两方合用体系的理论基础第42-43页
       ·合病的出现第42页
       ·并病的出现第42-43页
       ·同病的出现第43页
     ·《伤寒杂病论》中体现的两方合用第43-50页
       ·两方合用的明线第43-44页
       ·两方合用的暗线第44-50页
     ·两方合用体系的优越性第50-52页
       ·增强疗效第50页
       ·一方数法第50-51页
       ·创制新方第51页
       ·正邪兼顾第51-52页
       ·防止传变第52页
     ·两方合用体系的方法论基础第52-53页
       ·取义而合第52页
       ·取方而合第52-53页
       ·取药而合第53页
       ·主次相合第53页
     ·两方合用体系对后世的影响第53-54页
       ·经方与经方的合用第54页
       ·经方与时方的合用第54页
       ·时方与时方的合用第54页
     ·两方合用体系的临证意义第54-55页
   ·多方配伍体系第55-66页
     ·多方配伍体系的理论基础第56-57页
       ·病因多元化第56页
       ·病性多元化第56页
       ·病位多元化第56-57页
       ·病情复杂化第57页
     ·多方配伍体系的临证运用第57-58页
       ·复杂病情的外感病证第57-58页
       ·慢性病、久病、虚弱性疾病第58页
       ·众多疑难杂病第58页
     ·《论》中多方配伍的雏形第58-64页
       ·《论》中多方配伍分析第58-63页
       ·《论》中多方配伍发掘第63-64页
     ·多方配伍体系的优越性第64-65页
       ·分层组方第64页
       ·多向调节第64-65页
       ·兼顾全面第65页
     ·多方配伍体系的临证意义第65-66页
5 后世医家对于三大方用体系的临证运用第66-122页
   ·在单方运用体系中应用第66-84页
     ·单方运用不加减第66-73页
       ·古代医家部分第66-68页
       ·近现代医家部分第68-73页
     ·单方加减使用第73-84页
       ·古代医家部分第73-75页
       ·近现代医家部分第75-84页
   ·在两方合用体系中的应用第84-109页
     ·经方与经方的合用第84-94页
       ·古代医家部分第84-86页
       ·近现代医家部分第86-94页
     ·经方与时方的合用第94-105页
       ·古代医家部分第94-95页
       ·近现代医家部分第95-105页
     ·时方与时方的合用第105-109页
       ·古代医家部分第105-106页
       ·近现代医家部分第106-109页
   ·在多方配伍体系中的应用第109-122页
     ·古代医家部分第109-111页
     ·近现代医家部分第111-122页
6 结论第122-123页
7 问题与展望第123-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3页
附录一第133-134页
附录二第134-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原发性高血压病证型诊断与行间、太溪、丰隆、肾俞等穴位按压相关性的临床观察研究
下一篇:藏药“达里”抗氧化有效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