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序论 | 第11-16页 |
|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旨 | 第11-12页 |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阐释 | 第12-13页 |
| 1、政务超市 | 第12页 |
| 2、多中心治理 | 第12-13页 |
| (三) 研究文献的回顾及评述 | 第13-14页 |
| (四) 本文的分析视角、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 一、政府视角的政务超市制度创新 | 第16-25页 |
| (一) 政务超市兴起的背景分析 | 第16-20页 |
| 1. 政务超市兴起的动因 | 第16-17页 |
| 2. 政务超市的技术条件 | 第17-18页 |
| 3. 政务超市的理论借鉴:“新公共管理”的有益启示 | 第18-20页 |
| (二) 政务超市的体制勾勒 | 第20-25页 |
| 1. 政务超市的法制依据 | 第20-21页 |
| 2. 政务超市的机构设置 | 第21-22页 |
| 3. 政务超市的职能配备 | 第22-23页 |
| 4. 政务超市的责任体系 | 第23-25页 |
| 二、公民视角的政务超市绩效评估 | 第25-39页 |
| (一) 以公民视角评估政务超市绩效的主要原因 | 第25-26页 |
| (二) 公民视角政务超市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 | 第26-27页 |
| (三) 公民视角政务超市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 第27-30页 |
| 1. 政务超市绩效评估指标设置的总体要求 | 第27-28页 |
| 2. 政务超市绩效评估指标设置的主要依据 | 第28-29页 |
| 3. 政务超市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 第29-30页 |
| (四) 公民视角政务超市绩效评估的方法程序 | 第30-32页 |
| 1. 调查方法体系 | 第30-31页 |
| 2. 绩效指标的评分标准 | 第31页 |
| 3. 政务超市绩效评估的程序 | 第31-32页 |
| (五) 公民视角政务超市绩效评估的初步结果 | 第32-35页 |
| (六) 政务超市的功能评价: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第35-39页 |
| 1. 有效性评定:公共服务的被动性与片面性 | 第35页 |
| 2. 透明性评定:监督机制乏力 | 第35-36页 |
| 3. 责任性与回应性评定:公民参与机制的缺位 | 第36-37页 |
| 4. 法治程度评定:“过渡性”组织的尴尬 | 第37-39页 |
| 三、公共治理视角的政务超市发展取向 | 第39-50页 |
| (一) 两难的选择:做“实”还是做“虚”的争论 | 第39-41页 |
| (二) 另一条路径:来自公共治理理论的启迪 | 第41-43页 |
| (三) 超越困境的思索:理论阐发与举措构建 | 第43-50页 |
| 1. 多中心的治理结构:跨越公私的界限 | 第44-45页 |
| 2. 完善的服务功能:公私部门的互补 | 第45-46页 |
| 3. 明晰的权责体系:合作网络的“链条” | 第46-5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
| 附录 | 第55-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