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 ·稻米品质研究 | 第8-9页 |
| ·稻米品质的评价 | 第8-9页 |
| ·水稻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9页 |
| ·水稻品质性状的非遗传因素 | 第9页 |
| ·植物数量性状的QTL研究及进展 | 第9-19页 |
| ·数量性状的特点 | 第9-10页 |
|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研究中利用的分子标记 | 第10-11页 |
|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的定位 | 第11-19页 |
| ·遗传作图群体 | 第11-12页 |
| ·QTL定位方法 | 第12页 |
| ·近等基因系(Near isogenic lines,NILs) | 第12-14页 |
| ·利用QTL-NIL定位克隆基因 | 第14-15页 |
| ·水稻外观品质QTLs定位的概况 | 第15-19页 |
| ·QTL定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 第19-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 ·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亲本及后代群体粒型性状的考察 | 第22页 |
| ·BULK池的构建 | 第22页 |
| ·多态性标记筛选及后代群体的基因型分析 | 第22-24页 |
| ·DNA提取 | 第22-23页 |
| ·PCR扩增 | 第23页 |
| ·电泳及显影 | 第23页 |
| ·多态性标记筛选及基因型分析 | 第23-24页 |
| ·后代群体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24页 |
| ·后代群体的 QTL扫描及遗传效应分析 | 第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4页 |
| ·05LM077群体的结果与分析 | 第24-34页 |
| ·群体来源 | 第24页 |
| ·群体及亲本的外观品质性状表现 | 第24-26页 |
| ·BULK池的构建 | 第26页 |
| ·多态性筛选及分子标记分析 | 第26-28页 |
|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28-29页 |
| ·粒长的目标区域的高密度标记筛选 | 第29-31页 |
| ·QTL扫描及遗传效应分析 | 第31-34页 |
| ·05LM077群体小结 | 第34页 |
| ·05LM069群体的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 ·群体来源 | 第34页 |
| ·群体及亲本的稻谷外观品质性状表现 | 第34-36页 |
| ·BULK池的构建 | 第36页 |
| ·多态性筛选及后代群体的分子标记分析 | 第36-38页 |
|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8-39页 |
| ·QTL扫描及遗传效应分析 | 第39-41页 |
| ·05LM069群体小结 | 第41页 |
| ·06TYC342群体的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 ·群体来源 | 第41-42页 |
| ·群体及亲本的稻谷外观品质性状表现 | 第42-43页 |
| ·多态性筛选及后代群体的分子标记分析 | 第43-44页 |
|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4页 |
| ·06TYC342群体小结 | 第44页 |
| 4 讨论 | 第44-47页 |
| ·QTL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44-45页 |
| ·构建高世代回交群体分离QTL | 第45-46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