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Tagged MR图像左心室运动分析的相关方法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2页
1. 绪论第12-29页
   ·引言第12-15页
   ·基于 Tagged MR图像的左心室运动分析领域关键技术的综述第15-26页
     ·标记的检测与跟踪技术第15-17页
     ·左心室的分割方法第17-19页
       ·2D的分割方法第17-19页
       ·3D的分割方法第19页
     ·心肌物质标记点的提取方法第19-20页
     ·左心室的三维运动重建及分析第20-26页
       ·基于可形变模型的方法第20-23页
       ·基于 B样条模型的方法第23-25页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第25页
       ·光流分析及调和相方法第25-26页
   ·课题来源第26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第26-27页
   ·本文工作的创新点第27-29页
2. 标记线检测与跟踪算法研究第29-52页
   ·引言第29-30页
   ·基于改进的主动轮廓模型及光流估计的标记线跟踪第30-40页
     ·参数主动轮廓模型(Snake)第31-32页
     ·用于跟踪的主动轮廓模型第32-37页
       ·模型动能第32页
       ·弹性势能第32-33页
       ·图像能量第33-35页
       ·主动轮廓内能第35-36页
       ·瑞利耗散能量第36-37页
     ·在主动轮廓模型中加入光流估计第37页
     ·算法实现及实验结果第37-40页
       ·求解主动轮廓模型第37-38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8-40页
   ·基于 Bayesian理论的网格跟踪方法第40-50页
     ·标记线跟踪的MRF网格模型第40-43页
       ·心肌上网格节点的势团势能第41-42页
       ·非心肌节点的势团势能第42页
       ·模型的似然函数第42-43页
     ·网格模型节点的分类第43-46页
     ·算法实现及结果第46-50页
       ·初始网格模型的生成第46-47页
       ·采用 ICM最大化后验概率第47页
       ·算法流程第47页
       ·实验结果第47-50页
   ·结论第50-52页
3. 左心室的分割方法研究第52-75页
   ·引言第52-53页
   ·利用 Fuzzy Hough变换提取初始轮廓第53-58页
     ·计算左心室内外轮廓的中心点第53-55页
     ·确定左心室内外轮廓的初始半径第55-58页
   ·耦合的极坐标主动轮廓模型第58-65页
     ·主动射线模型(Active Rays)第59-60页
     ·耦合的极坐标主动轮廓模型第60-63页
       ·内部能量第60-61页
       ·外部能量第61-62页
       ·曲线演化第62-63页
     ·实验结果第63-65页
   ·基于 CBAS模型的3D分割第65-73页
     ·B-Spline Snake模型第65-66页
     ·CBAS模型第66-72页
       ·几种坐标系以及之间的转换第66-67页
       ·CBAS模型的设计第67-70页
       ·模型演化第70-72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2-73页
   ·结论第73-75页
4. 心肌物质标记点提取的算法研究第75-88页
   ·引言第75页
   ·重建标记面及计算标记面的交点第75-80页
     ·提取标记线交点信息第76-77页
     ·B-Solid模型重建垂直于短轴的标记面第77页
     ·薄板样条模型重建长轴标记平面第77-79页
     ·求取标记面交点第79-80页
   ·重建左心室内外膜分割标记面交点第80-81页
     ·分割标记面交点第80-81页
   ·实验结果第81-87页
     ·真实数据的实验结果第81-82页
     ·左心室模拟器数据实验结果第82-87页
       ·左心室模拟器第82-83页
       ·算法验证第83-87页
   ·结论第87-88页
5. 左心室运动重建及应变分析第88-102页
   ·引言第88页
   ·重建3D位移场第88-91页
   ·应变分析第91-94页
     ·应变张量第91-92页
     ·基于 B-Solid模型的应变张量计算第92-94页
   ·计算左心室全局功能参数第94-96页
   ·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第96-101页
     ·真实数据实验结果第96-100页
     ·模拟数据实验结果第100-101页
   ·结论第101-102页
6. 结束语第102-106页
   ·本文工作总结第102-104页
   ·将来的工作第104-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6页
附录A:博士在读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CMM的软件过程定义方法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