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形态建成模型及虚拟生长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案 | 第9-27页 |
1 虚拟植物研究的定义与特征 | 第9-10页 |
2 虚拟植物研究概述 | 第10-13页 |
·植物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 | 第10-12页 |
·植物形态的三维重建 | 第12-13页 |
3 水稻生长模拟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6 资料获取与利用 | 第17-19页 |
7 模型构建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7页 |
第二章 水稻叶片形态特征模拟 | 第27-44页 |
1 资料分析与利用 | 第28页 |
2 叶形特征分析 | 第28-33页 |
·归一化叶形特征 | 第28-30页 |
·叶角动态变化规律 | 第30-31页 |
·叶长叶宽关系 | 第31页 |
·分蘖与主茎同伸叶片长度、面积关系 | 第31-33页 |
3 主茎与分蘖叶片几何参数分析模型 | 第33-35页 |
·模型分析 | 第33-35页 |
·检验 | 第35页 |
4 叶片空间形态特征模拟 | 第35-39页 |
·叶曲线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叶曲线方程参数化 | 第36-37页 |
·叶曲线方程的灵敏度分析与检验 | 第37-38页 |
·叶曲线方程的模拟分析 | 第38-39页 |
5 小结与讨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第三章 水稻茎鞘形态建成模型 | 第44-51页 |
1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44页 |
2 茎鞘形态建成模型 | 第44-48页 |
·模型描述 | 第44-47页 |
·模型检验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第四章 水稻穗形态结构定量分析与模拟 | 第51-59页 |
1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51页 |
2 穗结构特征及其数量关系分析 | 第51-55页 |
·稻穗结构基本特征 | 第51-52页 |
·稻穗结构的数量关系 | 第52-54页 |
·稻穗结构数量关系检验 | 第54-55页 |
·稻穗结构虚拟实现 | 第55页 |
3 穗曲线的分析与模拟 | 第55-56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五章 水稻根系形态特征与模拟 | 第59-66页 |
1 水稻根系生长特征描述 | 第59-63页 |
·各节根发生位置、时间与数量 | 第59-60页 |
·根分枝形成 | 第60页 |
·根伸长速度 | 第60-62页 |
·伸展方向 | 第62-63页 |
2 根构型模拟实现 | 第6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水稻冠层拓扑结构模型 | 第66-73页 |
1 水稻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66-69页 |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66页 |
·水稻冠层生长结构特征 | 第66-67页 |
·水稻冠层器官伸长模型 | 第67-69页 |
2 水稻结构模型的检验 | 第69-7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第七章 水稻虚拟生长的实现 | 第73-83页 |
1 L系统概念及其应用示例 | 第73-76页 |
2 水稻器官与个体的L系统描述及虚拟实现 | 第76-78页 |
·穗结构的L系统描述 | 第76-77页 |
·根结构的L系统描述 | 第77页 |
·水稻植株的L系统描述及虚拟实现 | 第77-78页 |
3 水稻群体形态建成 | 第78-80页 |
·分蘖数差异 | 第78-79页 |
·主茎叶龄差异 | 第79页 |
·器官几何参数的差异 | 第79-80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83-90页 |
1 讨论 | 第83-85页 |
·器官几何参数分析模型 | 第83-84页 |
·器官空间形态模型 | 第84页 |
·植株结构模型 | 第84-85页 |
·水稻虚拟实现 | 第85页 |
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3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英文摘要 | 第90-93页 |
附录 | 第93-95页 |
1 本文符号缩写 | 第93-94页 |
2 读研期间发表与撰写的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