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机场二期工程航站楼钢屋盖铸钢节点性能研究
| 第1章 绪论 | 第1-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11-14页 |
| 1.2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 第2章 腹杆与下弦钢棒连接铸钢节点试验 | 第17-41页 |
| 2.1 试验概况 | 第17页 |
| 2.2 铸钢节点试件 | 第17-22页 |
| 2.2.1 铸钢节点试件构造 | 第17-21页 |
| 2.2.2 铸钢节点试件的材料性能 | 第21-22页 |
| 2.3 加载和测试方案的设计 | 第22-32页 |
| 2.3.1 加载装置的设计 | 第22-24页 |
| 2.3.2 数据采集监测系统的改进 | 第24-25页 |
| 2.3.3 试验加载方案 | 第25-27页 |
| 2.3.4 测试方案 | 第27-32页 |
| 2.4 试验现象和结果分析 | 第32-40页 |
| 2.4.1 试件FG8实际工况加载 | 第32-34页 |
| 2.4.2 试件FG8破坏推动工况加载 | 第34-36页 |
| 2.4.3 试件FG10实际工况加载 | 第36-38页 |
| 2.4.4 试件FG10破坏推动工况加载 | 第38-4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3章 腹杆与下弦钢棒连接铸钢节点有限元分析 | 第41-52页 |
| 3.1 有限元分析软件 | 第41页 |
| 3.2 两种分析模型 | 第41-46页 |
| 3.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 3.2.2 单元的选用 | 第43-44页 |
| 3.2.3 网格的划分 | 第44-45页 |
| 3.2.4 边界约束与荷载作用 | 第45-46页 |
| 3.3 整体模型与接触模型计算值比较 | 第46-48页 |
| 3.4 有限元计算值和试验值的比较 | 第48-51页 |
| 3.4.1 试件FG8计算值和试验值的比较 | 第48-49页 |
| 3.4.2 试件FG10计算值和试验值的比较 | 第49-51页 |
| 3.5 内外螺纹两种构造形式的优缺点比较 | 第51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Y形柱铸钢铰接节点试验 | 第52-79页 |
| 4.1 试验背景和目的 | 第52页 |
| 4.2 铸钢节点试件 | 第52-55页 |
| 4.2.1 铸钢节点试件构造 | 第52-54页 |
| 4.2.2 铸钢节点试件的材料性能 | 第54-55页 |
| 4.3 试件的设计荷载和加载要求 | 第55-56页 |
| 4.3.1 试件的设计荷载 | 第55-56页 |
| 4.3.2 试件的加载要求 | 第56页 |
| 4.4 加载和测试方案的设计 | 第56-66页 |
| 4.4.1 加载装置的设计 | 第56-58页 |
| 4.4.2 试验加载方案 | 第58-62页 |
| 4.4.3 测试方案 | 第62-66页 |
| 4.5 试验现象和结果分析 | 第66-78页 |
| 4.5.1 试件YC—3实际压工况加载 | 第66-69页 |
| 4.5.2 试件YC—3实际拉工况加载 | 第69-71页 |
| 4.5.3 试件YC—3受拉破坏工况加载 | 第71-72页 |
| 4.5.4 试件YC—3受压破坏工况加载 | 第72-75页 |
| 4.5.5 试件YC—4实际拉工况加载 | 第75-76页 |
| 4.5.6 试件YC—4持续性压工况加载 | 第76-78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5章 向心关节轴承有限元分析 | 第79-89页 |
| 5.1 向心关节轴承简介 | 第79-80页 |
| 5.2 试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0-83页 |
| 5.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80-81页 |
| 5.2.2 单元的选用及网格划分 | 第81-82页 |
| 5.2.3 接触单元的设置 | 第82页 |
| 5.2.4 边界约束与荷载作用 | 第82-83页 |
| 5.3 向心关节轴承有限元计算值和试验值的比较 | 第83-84页 |
| 5.4 向心关节轴承破坏的机理分析 | 第84-88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 6.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89-90页 |
| 6.1.1 腹杆与下弦钢棒连接铸钢节点研究结论 | 第89页 |
| 6.1.2 Y形柱铸钢铰接节点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