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第3-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部分 水稻白化突变体259的超微结构与基因定位 | 第12-59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12-45页 |
·叶绿素突变导致的叶色变化 | 第12-13页 |
·非致死型突变体和致死型突变体 | 第13-14页 |
·其它光合作用突变类型 | 第14页 |
·叶绿素突变的遗传基础 | 第14-17页 |
·叶绿素突变体的来源 | 第17-19页 |
·利用叶绿素突变体从细胞与分子水平上对叶绿体发育过程的研究(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 | 第19-28页 |
·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19-23页 |
·核基因在叶绿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第23-27页 |
·核质互作导致失绿 | 第23-25页 |
·核基因以间接方式引发失绿突变 | 第25-27页 |
·叶绿素含量变化与叶绿体类囊体膜的发育 | 第27-28页 |
·环境条件对叶绿体的影响 | 第28-30页 |
·叶绿素突变体的研究趋势及应用前景 | 第30-35页 |
·叶绿素突变体的研究趋势 | 第30-31页 |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前景 | 第31-35页 |
·叶色变异作为标记性状 | 第31页 |
·遗传改良的育种材料 | 第31-32页 |
·叶色突变体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34页 |
·叶色突变体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水稻的叶绿素突变体研究概况 | 第35页 |
·基因定位方法简述 | 第35-43页 |
·标记基因法 | 第36-37页 |
·初级三体分析法 | 第37-38页 |
·相互易位系,代换系法 | 第38页 |
·DNA分子标记法 | 第38-4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43-45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47-56页 |
·水稻白化突变体259的表型特征 | 第47-48页 |
·水稻白化突变体259的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48页 |
·水稻白化突变体259的叶绿体显微观察 | 第48-50页 |
·水稻白化突变体259的遗传分析 | 第50-51页 |
·水稻白化突变体259的基因定位 | 第51-53页 |
·水稻白化突变体259的RT-PCR分析 | 第53-56页 |
四 讨论 | 第56-59页 |
·水稻白化突变体259的突变表型及其来源 | 第56页 |
·水稻白化突变体259的细胞学研究 | 第56-57页 |
·水稻白化突变体259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57页 |
·水稻白化突变体259的遗传机制 | 第57页 |
·水稻白化突变体259在生产育种中的应用 | 第57-59页 |
第二部分 云南软米毫目吕的超微结构与基因初步定位 | 第59-86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59-75页 |
·杂交水稻稻米品质现状 | 第59-63页 |
·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63-72页 |
·传统的遗传研究手段 | 第63-64页 |
·借助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技术来研究与品质有关的质量性状基因和数量性状基因 | 第64-70页 |
·质量性状基因分析 | 第65-68页 |
·数量性状的QTL分析 | 第68-69页 |
·稻米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69-70页 |
·借助其他物理方法来研究稻米的品质,如电子显微镜,近红外仪 | 第70页 |
·低直链淀粉水稻的选育进展 | 第70-72页 |
·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水稻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的创建,鉴定,筛选和利用 | 第72-73页 |
·阐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的分子机理 | 第73页 |
·加强Wx非等位的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的育种利用 | 第73页 |
·复合型优质专用水稻品种的选育 | 第73-74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74-75页 |
二 材料和方法 | 第75-77页 |
·试验材料 | 第75页 |
·田间试验 | 第75页 |
·室内分析 | 第75-77页 |
·DNA的提取 | 第75页 |
·PCR扩增反应及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75页 |
·水稻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及部分品种的稻米综合指标测定 | 第75-76页 |
·水稻胚乳淀粉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76页 |
·基因定位 | 第76-77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77-83页 |
·软米毫目吕的Wx基因型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 第77-78页 |
·毫目吕与其他Wx基因类型水稻品种的胚乳微观结构分析 | 第78-79页 |
·亲本及杂交后代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与分析 | 第79-81页 |
·软米直链淀粉含量控制基因DU-C1的定位 | 第81-83页 |
四 讨论 | 第83-86页 |
·Wx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及与软米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性 | 第83页 |
·直链淀粉含量,胚乳微观结构和稻米品质的关系 | 第83-84页 |
·软米杂种的品质表现及其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 第84页 |
·软米直链淀粉含量基因与其它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基因的关系 | 第84-85页 |
·软米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利用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录(论文发表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