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隧道涌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地下水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研究 | 第11-12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2章 岩溶隧道涌水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第15-23页 |
| ·岩溶水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第15-17页 |
| ·岩溶隧道涌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 第17-18页 |
| ·地下水位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第18-19页 |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 第19-20页 |
|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 | 第20-23页 |
| 第3章 岩溶隧道涌水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 第23-32页 |
|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 | 第23-24页 |
| ·综合评价的路线 | 第23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 第23-24页 |
| ·岩溶隧道地下涌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 第24-29页 |
| ·包气带结构 | 第25-26页 |
| ·包气带岩性 | 第26页 |
| ·地下水位埋深 | 第26-27页 |
| ·地下水矿化度 | 第27-28页 |
| ·地下水化学 | 第28页 |
| ·土壤含水量 | 第28页 |
| ·土壤含盐量 | 第28-29页 |
| ·降雨与蒸发 | 第29页 |
| ·因子评分 | 第29-32页 |
| 第四章 岩溶隧道涌水引起的生态影响评价 | 第32-41页 |
| ·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 第32-34页 |
| ·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4-35页 |
|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5-41页 |
| ·构建层次结构指标模型 | 第35-37页 |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7-41页 |
| 第五章 歌乐山岩溶隧道涌水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 第41-56页 |
| ·研究区域环境条件 | 第41-44页 |
| ·工程概况 | 第41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41页 |
| ·水文地质概况 | 第41-42页 |
| ·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 | 第42-43页 |
| ·歌乐山隧道的区域特殊性 | 第43-44页 |
| ·隧道涌水引起的动态地下水位 | 第44-46页 |
| ·岩溶隧道涌水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评价 | 第46-56页 |
| ·各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 | 第46-49页 |
| ·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 第49-56页 |
| 结论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