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在佛学与哲学之间--熊十力与牟宗三哲学方法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引言:在佛学与哲学之间第10-15页
 一、现代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现代新儒家第10-12页
 二、传统佛学与现代新儒学“形上学”观念形式的关联性第12-15页
第一章 1923 年《唯识学概论》概念系统及唯识学著作系列略说——熊十力哲学的问题第15-36页
 第一节 1923 年版《唯识学概论》的观念系统结构第16-28页
     ·唯识章第18页
     ·诸识章第18-19页
     ·能变章第19-20页
     ·四分章第20-22页
     ·功能章第22-24页
     ·四缘章第24-26页
     ·境识章第26-27页
     ·转识章第27-28页
 第二节 其他唯识学诸作系列略说第28-36页
     ·1926 年版《唯识学概论》第28-30页
     ·1930 年版《唯识论》第30-31页
     ·《尊闻录》第31-32页
     ·《新唯识论》(文言文本,一九三二年)第32-33页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及《体用论》等第33-34页
     ·熊十力哲学的问题第34-36页
第二章 熊十力的哲学范式探源——现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第36-63页
 第一节 熊十力的哲学范式探源第37-42页
     ·熊十力哲学范式在现代学术界的影响和意义第37-38页
     ·熊十力对哲学形态认识的转变第38-40页
     ·1926 年版《唯识学概论》“实体”概念的提出及本体论形态的形成第40-42页
 第二节 现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第42-55页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第42-48页
     ·传统佛学的“宇宙实相”与哲学的“本体”概念的关联性第48-50页
     ·熊十力对佛家之境行果学说的哲学本体论范式的转换第50-55页
 附:熊十力哲学形态萌芽辨考第55-63页
第三章 从传统唯识学的种子论到《新唯识论》的本体论——“般若”学对熊十哲学的影响第63-89页
 第一节 从传统唯识学的“种子”论到《新唯识论》的体用论第63-74页
     ·从唯识学的“种子”论到《新唯识论》的“本体”论第64-66页
     ·从“众生多源”到“众生同源”第66-70页
     ·形上学结构的特点第70-71页
     ·真如、法性和法相概念的重新诠释第71-74页
 第二节 熊十力论“般若”学及大乘空有二宗第74-79页
     ·“般若学”介入“新唯识论”系统第74-75页
     ·熊十力对大乘空宗有宗的认识第75-77页
     ·熊十力对佛学之“三性”与“缘起理论”的认识第77-79页
 第三节 王恩洋论唯识宗“实相观”及“性相”与“体用”之辨第79-89页
     ·王恩洋论佛学的根本问题第80-82页
     ·王恩洋论唯识宗的“实相观”第82-83页
     ·“性相”与“体用”之辨第83-89页
第四章 从传统唯识学的心识理论到《新唯识论》“心学”理论——佛学“如来藏系统”在现代中国哲学中的影响之一第89-130页
 第一节 从传统唯识学的心识理论到《新唯识论》的“心学”理论第90-102页
     ·“境不离识”:熊十力哲学的理论前提第90-93页
     ·《尊闻录》的“心学”思想第93-96页
     ·《新唯识论》系统内的“本心”和“习心”第96-98页
     ·从旧唯识学的“智”、“慧”到《新唯识论》的“性智”、“量智”第98-101页
     ·“本心”概念的自我表述第101-102页
 第二节 印顺太虚论佛教宗派形态理论第102-117页
     ·心性论理论形态的介入:如来藏系统的“真如缘起”论第102-107页
     ·印顺论“虚妄唯识论”与“真常唯心论”第107-111页
     ·太虚之佛法总决择谈第111-113页
     ·太虚论中国佛学的“圆中自性说”第113-117页
 第三节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之后心性理论的发展第117-130页
     ·“本心—习心”结构特征第117-118页
     ·《摧惑显宗记》:拒绝《起信论》系统第118-120页
     ·《存斋随笔》:熊十力哲学探索的结局第120-121页
     ·“本体宇宙的心性论”:熊十力哲学问题的反省第121-130页
第五章 牟宗三“良知之自我坎陷”的存有论形态——佛学“如来藏系统”在现代中国哲学中的影响之二第130-168页
 第一节 哲学存有论的形态区分第131-136页
     ·“境界形态”和“实有形态”第131-133页
     ·佛学的“非实有形态”性质第133-135页
     ·反省熊十力的“本体论”范式与佛学内容之不相应第135-136页
 第二节 如来藏系统中的“存有论”第136-147页
     ·关于《大乘起信论》在佛教思想史上意义的认识第137-138页
     ·“真常心”:成佛的先天的、超越的、必然的保障第138-141页
     ·“生灭门”(无明)于“真常心”之间接“依止”关系第141-142页
     ·“一心开二门”架构的哲学意义第142-147页
 第三节 天台“圆教”的存有论第147-157页
     ·般若学的“融通淘汰,令归实相”和《法华经》的“开权显实”第147-150页
     ·“佛性”观念与佛教式存有论的关系第150-151页
     ·天台宗的“一念无明法性心”第151-153页
     ·天台圆教系统中的“存有论”第153-157页
 第四节 “道德的形上学”与“佛教式的存有论”及道家“境界形态”的存有论之比较第157-168页
     ·“圆善”:哲学的最高问题第159-162页
     ·儒家道德义的“良心”与佛家的“真常心”之性质比较第162-163页
     ·儒家形上学与佛教式存有论之在“系统”特征之比较第163-166页
     ·儒家形上学与道家形上学特征之比较第166-168页
第六章 林安梧的“诠释学的存有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第168-180页
 第一节 诠释学的存有论第169-175页
     ·“存有三态论”第169-171页
     ·牟宗三理论的核心及限制第171-174页
     ·中国哲学的“道论”与西方哲学的“存有论”之比较第174-175页
 第二节 入于“生活世界”开显存有之真实第175-180页
     ·肯定经验层面的真实性重开儒学的社会实践之门第175-176页
     ·从“无明”到超越:仁心的凸显第176-180页
结束语:佛学唯识学对现代新儒学观念形态的影响第180-188页
后记第188-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194页
个人简历第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跨越输电塔抗风可靠性及稳定性能研究
下一篇:纳米浆料及其浆纱性能和效果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