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需求工程概述 | 第1-22页 |
1.1 需求工程的过程和定义 | 第12-15页 |
1.1.1 需求工程的起源 | 第12页 |
1.1.2 需求工程的定义 | 第12-13页 |
1.1.3 需求工程的过程 | 第13-14页 |
1.1.4 需求的定义 | 第14-15页 |
1.2 需求工程面监的问题 | 第15-17页 |
1.3 需求分析方法学 | 第17-21页 |
1.3.1 面向过程的需求分析方法学 | 第18-19页 |
1.3.2 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学 | 第19-2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面向目标的需求分析方法 | 第22-26页 |
2.1 为什么要引入面向目标的需求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2.1.1 目标的定义 | 第22-23页 |
2.1.2 目标在需求工程中的作用 | 第23-24页 |
2.2 两个面向目标的需求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2.1 KAOS方法 | 第24-25页 |
2.2.2 Tropos方法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面向目标的需求语言-CRL | 第26-37页 |
3.1 非意愿元素 | 第26-27页 |
3.1.1 文本符号 | 第26-27页 |
3.2 目标模型结构 | 第27页 |
3.2.1 文本符号 | 第27页 |
3.3 意愿元素 | 第27-30页 |
3.3.1 概述 | 第27页 |
3.3.2 目标 | 第27-28页 |
3.3.3 任务 | 第28-29页 |
3.3.4 资源 | 第29页 |
3.3.5 软目标 | 第29-30页 |
3.3.6 理念 | 第30页 |
3.4 意愿关系 | 第30-36页 |
3.4.1 意愿关系描述 | 第30页 |
3.4.2 方式-目的关系 | 第30-31页 |
3.4.3 分解关系 | 第31-32页 |
3.4.4 促进关系 | 第32-34页 |
3.4.5 依赖关系 | 第34-35页 |
3.4.6 相关关系 | 第35-36页 |
3.5 行为者 | 第36页 |
3.5.1 文本符号 | 第36页 |
3.5.2 图形符号 | 第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面向目标的需求方法的研究 | 第37-49页 |
4.1 企业知识建模的定义 | 第37页 |
4.2 企业知识建模与需求工程 | 第37-39页 |
4.3 i~*方法与企业知识建模 | 第39-40页 |
4.4 GRL面临的问题 | 第40页 |
4.5 对 GRL语言的改进 | 第40-44页 |
4.5.1 非意愿元素的改进 | 第40-41页 |
4.5.2 意愿元素的改进 | 第41-42页 |
4.5.3 意愿关系的改进 | 第42-44页 |
4.6 改进 GRL语言的意义 | 第44-46页 |
4.6.1 发现 Stakeholders之间的冲突 | 第44-45页 |
4.6.2 发现 Stakeholders之间在理解一个意愿元素上的差距 | 第45页 |
4.6.3 发现意愿元素之间的冲突 | 第45-46页 |
4.6.4 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 | 第46页 |
4.7 需求规格晚明的质量度量 | 第46-4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实例研究 | 第49-60页 |
5.1 i~*体系中的建模和推理机制 | 第49-51页 |
5.1.1 战略依赖模型 | 第49-50页 |
5.1.2 战略推理模型 | 第50页 |
5.1.3 使用i*体系进行定量需求分析的过程 | 第50-51页 |
5.2 实例研究 | 第51-58页 |
5.2.1 i~*需求分析的早期阶段 | 第51-53页 |
5.2.2 i~*需求分析的后期阶段 | 第53-57页 |
5.2.3 需求规格说明的质量评估 | 第57-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0-62页 |
6.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60-61页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6页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