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 第1-14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8页 |
·国内外软岩理论的发展状况 | 第8-11页 |
·国内软岩理论的发展状况 | 第8-10页 |
·国外软岩理论的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内容、目标及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论文实现的框图 | 第12-14页 |
2.膨胀性软岩的变形特征及其力学模型 | 第14-23页 |
·膨胀性软岩的判别和分类 | 第14-15页 |
·膨胀性软岩的判别 | 第14-15页 |
·膨胀性软岩的分类 | 第15页 |
·膨胀性软岩的流变特征 | 第15-16页 |
·膨胀软岩的流变模型 | 第16-17页 |
·几种常见的软岩的流变模型 | 第16页 |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的膨胀软岩的流变模型 | 第16-17页 |
·软岩的相似材料的研究 | 第17-23页 |
·模型材料的配比试验和蠕变实验材料的选择 | 第17-18页 |
·软岩的模型材料配比试验 | 第18-20页 |
·模型材料单轴抗压强度实验和直剪实验结果分析 | 第20-21页 |
·单轴蠕变实验结果分析 | 第21-23页 |
3.软岩隧道的变形控制方法和理论 | 第23-30页 |
·巷道支护和加固原理 | 第23-25页 |
·软岩巷道主动加固支护的原则 | 第25-26页 |
·最佳支护时间和最佳支护时 | 第26-30页 |
·最佳支护时间T_x的物理意义 | 第26-27页 |
·关键部位的支护 | 第27-29页 |
·关键部位耦合支护的时间 | 第29-30页 |
4.软岩隧道变形控制的模型建立及其参数 | 第30-44页 |
·软岩巷道支护荷载的确定 | 第30-34页 |
·无底臌情况下巷道支护荷载的确定 | 第30-32页 |
·有底臌情况下巷道支护荷载的确定 | 第32-34页 |
·软岩巷道弹塑性状态圈状模型 | 第34页 |
·软岩巷道围岩的承载机理 | 第34-36页 |
·巷道围岩承载结构 | 第36-37页 |
·软岩巷道围岩的软化模型及参数确定 | 第37-40页 |
·塑性区围岩强度衰减的影响因素 | 第38页 |
·巷道围岩软化模型的建立 | 第38页 |
·软化模量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 第38-39页 |
·软化模量的确定方法 | 第39-40页 |
·圆形硐室的平面应变问题弹性的解答 | 第40-42页 |
·圆形硐室的平面应变问题粘弹性的解答—李氏比拟法 | 第42-44页 |
·李氏比拟法 | 第42页 |
·李氏比拟法求解粘弹性解 | 第42-44页 |
5.软岩巷道变形平面应变问题的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 第44-64页 |
·软岩变形模型实验的相似条件 | 第45-47页 |
·工程实例 | 第45页 |
·实验的目的和内容 | 第45-46页 |
·模拟试验的相似理论设计 | 第46-47页 |
·平面应变双向蠕变实验的设计 | 第47-50页 |
·平面应变试验装置 | 第48-50页 |
·实验步骤 | 第50页 |
·相似模型试验设计加载荷载 | 第50-51页 |
·加载荷载 | 第50页 |
·加载要求 | 第50-51页 |
·平面应变模型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61页 |
·平面应变模型实验巷道开挖前、后围岩变化的分析 | 第52-55页 |
·岩体内顶部位移在巷道开挖前、后的位移变化的数据分析 | 第55-57页 |
·巷道在开通过程中和开通后的变形的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锚杆在巷道开挖后的变形数据分析 | 第58-60页 |
·围岩环向应力在巷道开挖前、后的变化的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模型实验的结论 | 第61-64页 |
6.应用实例及结果分析 | 第64-72页 |
·膨胀性软岩锚喷支护的设计原理 | 第64-69页 |
·锚喷支护的主要原则 | 第64-65页 |
·锚喷支护的计算方法 | 第65-69页 |
·工程实例理论计算 | 第69-72页 |
·永久支护对硐壁的径向压力 | 第69页 |
·围岩塑性流变膨胀引起的硐壁径向位移u_l | 第69-70页 |
·体积膨胀径向硐壁的径向位移 | 第70页 |
·喷射混凝土即将达到极限应变时,硐壁径向位移 | 第70页 |
·巷道沿径向总的变形 | 第70页 |
·巷道变形与实测值和实验值的比较 | 第70-72页 |
7.软岩巷道平面应变实验的有限元分析 | 第72-87页 |
·概述 | 第72-73页 |
·有限元法 | 第73-75页 |
·有限元法在岩土工程分析中的应用 | 第73-74页 |
·有限元分析的方法 | 第74页 |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74-75页 |
·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ADINA | 第75-77页 |
·ADINA系统概述 | 第75-76页 |
·程序的组织 | 第76-77页 |
·软岩模型材料的粘弹性本构关系 | 第77-78页 |
·接触面模型 | 第78-79页 |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79-82页 |
·计算范围的确定及网格划分 | 第79-80页 |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80-81页 |
·计算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81-82页 |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82-87页 |
·有限元模拟的结果 | 第82-85页 |
·有限元结果与实验与理论计算、实验值和工程实测值的比较 | 第85-87页 |
8.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软岩变形控制方法与位移计算模型的研究的结论 | 第87-88页 |
·存在的问题和继续研究的方向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