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4页 |
|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43页 |
| 西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盆腔痛的认识 | 第12-30页 |
| 1 流行病学 | 第12-16页 |
|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盆腔痛的表现类型 | 第16-17页 |
|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盆腔痛的机制 | 第17-22页 |
| 4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盆腔痛的测量 | 第22页 |
| 5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盆腔痛的治疗 | 第22-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盆腔痛的研究概况 | 第30-43页 |
| 1 古代文献述要 | 第30-32页 |
| 2 研究现状 | 第32-38页 |
| 3 机理探讨 | 第38-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3-75页 |
| 前言 | 第43-44页 |
| 临床资料 | 第44-47页 |
| 1 各组间年龄情况比较 | 第44页 |
| 2 各组间孕次比较 | 第44页 |
| 3 各组间产次比较 | 第44-45页 |
| 4 各组间教育程度比较 | 第45页 |
| 5 各组间病程比较 | 第45页 |
| 6 各组间病变类型分布比较 | 第45页 |
| 7 各组间经行腹痛程度比较 | 第45-46页 |
| 8 各组疼痛症状总分比较 | 第46页 |
| 9 各组间中医主要症状比较 | 第46-47页 |
| 诊疗标准 | 第47-49页 |
| 1 诊断标准 | 第47-48页 |
| 2 疗效标准 | 第48-49页 |
|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49-52页 |
| 4 统计学处理 | 第51-52页 |
| 结果 | 第52-64页 |
| 1 疗效评定结果 | 第52-54页 |
| 2 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 第54-58页 |
| 3 生活质量评价 | 第58-60页 |
| 4 治疗前后患者抑郁评分的变化 | 第60-61页 |
| 5 相关性分析 | 第61-63页 |
| 6 小结 | 第63-64页 |
| 讨论 | 第64-74页 |
| 1 立论依据 | 第64-66页 |
| 2 治法与方药分析 | 第66-67页 |
| 3 疗效评价 | 第67-68页 |
| 4 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 | 第68-69页 |
| 5 机理探讨 | 第69-73页 |
| 6 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 第73-74页 |
| 结语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个人简历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