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1 引言 | 第8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5页 |
·稻米主要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水稻品质性状QTL分析 | 第13-14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3 QTL的定位研究 | 第15-20页 |
·QTL定位群体 | 第15页 |
·分子标记种类 | 第15-18页 |
·主要的QTL定位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稻米加工品质QTL与土壤水分环境互作分析 | 第20-28页 |
1 引言 | 第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试验材料及种植 | 第20-21页 |
·稻米加工品质的测定 | 第21-22页 |
·QTL定位 | 第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加工品质各品质性状表型值的频率分布 | 第22-23页 |
·加工品质各品质性状主效QTL检测结果 | 第23-24页 |
·加工品质各品质性状上位性QTL检测结果 | 第24页 |
·QTL与环境互作 | 第24-26页 |
4 讨论 | 第26-28页 |
·加工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第26页 |
·环境对加工品质性状QTL的影响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水、旱栽培条件下籽粒性状比较研究及QTL分析 | 第28-35页 |
1 引言 | 第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试验材料及种植 | 第28-29页 |
·稻米籽粒性状的测定 | 第29页 |
·QTL定位 | 第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表型分析 | 第29-31页 |
·水、旱两种环境中谷粒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31页 |
·QTL分析 | 第31-33页 |
4 讨论 | 第33-35页 |
·稻米籽粒性状间相关性与QTL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与前人有关稻米籽粒性状QTL定位的比较 | 第34页 |
·环境与QTL定位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水旱条件下稻米蒸煮品质性状QTL及QTL与环境互作 | 第35-44页 |
1 引言 | 第3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试验材料及种植 | 第35-36页 |
·稻米蒸煮食用品质的测定 | 第36-38页 |
·QTL定位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亲本间蒸煮食用品质的差异及在群体中的变化 | 第39页 |
·稻米蒸煮食用品质数量性状基因(QTL)分析 | 第39-42页 |
4 讨论 | 第42-44页 |
·稻米蒸煮食用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第42-43页 |
·环境对QTL定位的影响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稻米蛋白质含量和垩白率QTL分析 | 第44-50页 |
1 引言 | 第4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试验材料及种植 | 第44-45页 |
·稻米营养品质的测定 | 第45-46页 |
·QTL定位 | 第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亲本间营养品质、垩白率的差异及在群体中的变化 | 第46-47页 |
·稻米营养品质和垩白率数量性状基因(QTL)分析 | 第47-48页 |
4 讨论 | 第48-50页 |
·蛋白质含量和垩白率QTL定位 | 第48页 |
·环境对QTL的影响 | 第48-50页 |
第六章 旱栽对稻米各品质性状的影响及育种策略 | 第50-56页 |
1 引言 | 第5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试验材料及种植 | 第50页 |
·性状测定的方法和数据处理 | 第50-5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水、旱栽培条件下各品质性状差异比较 | 第51-52页 |
·水、旱栽培条件下不同品质性状之间相关性比较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6页 |
·旱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53-54页 |
·水、旱栽培条件下不同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比较 | 第54-55页 |
·关于水稻抗旱育种策略的探讨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