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国银行业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 第1-41页 |
第一节 银行业的起源与发展 | 第14-17页 |
一、 原始状态的西方银行 | 第14页 |
二、 早期银行业 | 第14页 |
三、 现代银行业 | 第14-15页 |
四、 商业银行的发展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我国银行业体制的形成 | 第17-20页 |
一、 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 | 第17-18页 |
二、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 第20-34页 |
一、 国有商业银行概述 | 第20-23页 |
二、 中国工商银行 | 第23-26页 |
三、 中国银行 | 第26-28页 |
四、 中国建设银行 | 第28-30页 |
五、 中国农业银行 | 第30-34页 |
第四节 其他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 第34-41页 |
一、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 第34-36页 |
二、 政策性银行 | 第36-37页 |
三、 外资商业银行 | 第37-41页 |
第二章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现状及其发展思路 | 第41-80页 |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格局分布 | 第41-49页 |
一、 我国银行业经济规模格局分布 | 第41-45页 |
二、 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力格局分布 | 第45-49页 |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现状及主要成就 | 第49-64页 |
一、 国有商业银行规模扩张放缓,控制贷款效果显著 | 第49-54页 |
二、 国有商业银行损益状况及其变动态势 | 第54-57页 |
三、 账面利润大幅下降,消化财务包袱力度显著增强 | 第57-59页 |
四、 贷款收益率平稳增长,投资收益率小幅下降 | 第59-60页 |
五、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状况及其变动态势 | 第60-64页 |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4-68页 |
一、 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导致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 | 第64页 |
二、 资产质量不高,影响改革进程 | 第64-65页 |
三、 资本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 | 第65-66页 |
四、 国际竞争力不足,综合实力较差 | 第66页 |
五、 综合管理水平手段单一 | 第66-67页 |
六、 创新能力不足,中间业务欠发达 | 第67-68页 |
第四节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设想 | 第68-80页 |
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总体思路 | 第68-74页 |
二、 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出台 | 第74-78页 |
三、 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设想 | 第78-80页 |
第三章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 | 第80-148页 |
第一节 公司治理理论 | 第80-97页 |
一、 现代企业理论 | 第80-85页 |
二、 委托代理理论 | 第85-87页 |
三、 公司治理原则和内涵 | 第87-97页 |
第二节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及对我国银行体制改革借鉴的意义 | 第97-111页 |
一、 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与现状 | 第97-99页 |
二、 日本公司治理模式的改革及趋势 | 第99-104页 |
三、 两种模式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公司治理借鉴的意义 | 第104-111页 |
第三节 建立国有商业银行董事监事制度,发挥董事会核心作用 | 第111-130页 |
一、 发挥董事会核心作用 | 第111-116页 |
二、 建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 第116-120页 |
三、 监事制度 | 第120-121页 |
四、 独立董事制度 | 第121-130页 |
第四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 | 第130-136页 |
一、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背景 | 第130页 |
二、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发展 | 第130-132页 |
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内容 | 第132-133页 |
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 | 第133-136页 |
第五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136-143页 |
一、 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理论 | 第136-137页 |
二、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激励机制的现实背景 | 第137-138页 |
三、 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激励机制的原因 | 第138-139页 |
四、 国有商业银行激励制度建设发展进度 | 第139-140页 |
五、 进行全面的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改革 | 第140-143页 |
第六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143-148页 |
一、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内容 | 第143-144页 |
二、 《巴塞尔协议》的信息披露内容 | 第144-148页 |
第四章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改革与业务创新 | 第148-192页 |
第一节 金融创新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 第148-154页 |
一、 金融创新理论 | 第148-150页 |
二、 国际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 | 第150-151页 |
三、 我国金融创新的特征 | 第151-154页 |
第二节 由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模式的积极过渡 | 第154-163页 |
一、 金融混业经营的属性 | 第154-155页 |
二、 金融混业经营的因素分析 | 第155-156页 |
三、 金融混业经营的本质 | 第156-157页 |
四、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状 | 第157-159页 |
五、 金融创新对分业经营业务限制的突破 | 第159-160页 |
六、 金融业监管机构通力合作 | 第160-161页 |
七、 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思考 | 第161-163页 |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的创新 | 第163-168页 |
第四节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创新 | 第168-176页 |
一、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 第168页 |
二、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原因分析 | 第168-171页 |
三、 处置不良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意义 | 第171页 |
四、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和进度 | 第171-173页 |
五、 不良资产管理机制创新的思考 | 第173-176页 |
第五节 国有商业银行扁平化组织构造的创新 | 第176-181页 |
一、 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理论 | 第176-177页 |
二、 两种组织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177-178页 |
三、 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扁平化组织结构 | 第178-180页 |
四、 中国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尝试 | 第180-181页 |
第六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 | 第181-187页 |
第七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创新 | 第187-192页 |
一、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背景 | 第187-188页 |
二、 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意义 | 第188-190页 |
三、 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措施 | 第190-192页 |
第五章 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 第192-244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原则 | 第192-195页 |
一、 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 第192-193页 |
二、 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 第193页 |
三、 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 第193页 |
四、 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 第193-195页 |
第二节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 第195-200页 |
一、 新协议将操作风险纳入监管框架的重要意义 | 第195-196页 |
二、 国有商业银行面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压力 | 第196-198页 |
三、 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操作风险管理的选择 | 第198-200页 |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管理 | 第200-208页 |
一、 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概述 | 第200-201页 |
二、 贷款分类标准的核心定义 | 第201-203页 |
三、 我国实施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管理的过程 | 第203-206页 |
四、 贷款的五级分类与“一逾两呆”比较 | 第206页 |
五、 贷款分类与损失准备和呆账核销制度的动态关系 | 第206-207页 |
六、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存在的问题 | 第207-208页 |
第四节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我国银行业实际 | 第208-223页 |
一、 《巴塞尔协议》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脉络 | 第208-210页 |
二、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旧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比较 | 第210-219页 |
三、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状况与我国银行业实际 | 第219-223页 |
第五节 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挑战 | 第223-227页 |
一、 确立资本管理理念的挑战 | 第223页 |
二、 开辟资本金补充渠道的挑战 | 第223页 |
三、 由行政导向转变为风险导向的挑战 | 第223-224页 |
四、 风险管理制度、评级系统与风险管理模型的数据挑战 | 第224-225页 |
五、 建立有效的治理环境的挑战 | 第225页 |
六、 接受市场约束的挑战 | 第225页 |
七、 银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挑战 | 第225-227页 |
第六节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改革实践探索 | 第227-244页 |
一、 中国工商银行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改革实践 | 第227-230页 |
二、 中国银行集团风险管理体系模式探索 | 第230-242页 |
三、 中国建设银行信贷资产十二级分类管理初探 | 第242-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4-2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52-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