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引言 | 第8-9页 |
·虚拟城市 | 第8页 |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与虚拟城市的关系 | 第8-9页 |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数字城市 | 第10-11页 |
·虚拟现实VR与3D GIS技术 | 第11-12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的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虚拟城市建设的内容和关键技术 | 第14-21页 |
·虚拟城市建设的内容与框架 | 第14-16页 |
·虚拟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虚拟城市体系结构 | 第15-16页 |
·构建虚拟城市的关键技术 | 第16-20页 |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 | 第16-17页 |
·GIS技术 | 第17-18页 |
·三维建模技术 | 第18-19页 |
·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 | 第19页 |
·数据库技术 | 第19-20页 |
·网络技术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虚拟城市的三维建模技术 | 第21-44页 |
·虚拟城市中的主要建模对象 | 第21-23页 |
·面向对象的城市三维空间数据结构 | 第23-27页 |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表示 | 第24-25页 |
·面向对象空间数据模型 | 第25-27页 |
·几种常用的三维建模技术 | 第27-30页 |
·CAD系统建模 | 第27-28页 |
·计算机立体视觉 | 第28-29页 |
·基于遥感影像的三维建模 | 第29-30页 |
·其他方法 | 第30页 |
·面向虚拟城市的地形三维建模 | 第30-37页 |
·真实地形建模 | 第31-34页 |
·模拟地形建模 | 第34-37页 |
·面向虚拟城市的地物三维建模 | 第37-40页 |
·复杂地物的纹理映射三维重建 | 第37-40页 |
·地物的三维几何重建 | 第40页 |
·虚拟城市中建筑物的三维建模 | 第40-42页 |
·商业化软件建模 | 第41页 |
·三维几何自主建模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虚拟城市模型的三维可视化 | 第44-66页 |
·三维图形显示流程 | 第44页 |
·城市三维场景的构建与显示 | 第44-48页 |
·三维图形的几何变换 | 第45-46页 |
·三维图形的透视投影变换 | 第46-47页 |
·三维场景的构建 | 第47-48页 |
·虚拟场景中实时图形绘制和加速算法 | 第48-57页 |
·现有技术 | 第49页 |
·可见性剔除(Visibility Culling)算法 | 第49-54页 |
·多分辨率层次细节LOD技术 | 第54-56页 |
·本文采取的策略 | 第56-57页 |
·虚拟环境中增强真实感技术 | 第57-63页 |
·光照明模型与明暗效应处理 | 第57-58页 |
·纹理映射(Texture Mapping) | 第58-59页 |
·特殊效果绘制技术 | 第59-60页 |
·碰撞检测技术 | 第60-63页 |
·实验结果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虚拟城市中空间信息的三维查询与分析 | 第66-78页 |
·OPENGL拾取与反馈机制 | 第66-67页 |
·虚拟城市三维模型的信息查询 | 第67-71页 |
·空间信息的查询 | 第67-69页 |
·属性信息的查询 | 第69-71页 |
·虚拟城市的空间分析方法 | 第71-77页 |
·两点间通视分析 | 第71-73页 |
·表面积计算 | 第73页 |
·体积计算 | 第73-74页 |
·三维缓冲区分析 | 第74-75页 |
·日照阴影分析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网络环境下虚拟城市模型的可视化 | 第78-86页 |
·网络三维可视化技术 | 第78-82页 |
·利用VRML建立三维网络模型 | 第79页 |
·基于GeoVRML的三维网络模型 | 第79-80页 |
·利用Java与VRML交互实现网络交互 | 第80-82页 |
·三维虚拟城市模型的VRML表示 | 第82-84页 |
·部分实验及应用成果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数字苏州工业园区”原型系统 | 第86-91页 |
·项目背景 | 第86-87页 |
·设计流程 | 第87页 |
·主要功能 | 第87-88页 |
·实验成果 | 第88-9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学术情况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