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1.2.1 节水灌溉研究 | 第10-11页 |
1.2.2 节水机理和增产效益研究 | 第11-13页 |
1.2.3 氮肥施用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4 密度对旱稻节水灌溉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5 旱稻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6 水稻早稻模型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18-23页 |
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第18页 |
2.2 试验设计和处理 | 第18-21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18-20页 |
2.2.3 其他的栽培措施 | 第20-21页 |
2.3 观测项目与方法 | 第21-22页 |
2.3.1 水分观测 | 第21页 |
2.3.2 作物观测 | 第21页 |
2.3.3 气象观测 | 第21页 |
2.3.4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分析 | 第21-22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3-56页 |
3.1 不同处理对早稻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23-34页 |
3.1.1 不同处理各生育期茎生长状况 | 第23-25页 |
3.1.2 不同处理各生育期叶的生长状况 | 第25-28页 |
3.1.3 不同处理各生育期根的生长状况 | 第28-30页 |
3.1.4 不同处理各生育期秸秆干物重 | 第30-32页 |
3.1.5 不同处理各生育期根冠比 | 第32-33页 |
3.1.6 不同处理各生育期分孽数变化 | 第33-34页 |
3.2 不同处理早稻各器官不同生育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 第34-45页 |
3.2.1 不同处理旱稻各器官不同生育期含氮量变化 | 第34-38页 |
3.2.2 不同处理早稻各器官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量 | 第38-45页 |
3.3 不同处理早稻产量与水分生产率 | 第45-49页 |
3.3.1 不同处理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 第45-47页 |
3.3.2 不同处理水分利用率(WUE) | 第47-49页 |
3.3.3 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的相关分析 | 第49页 |
3.4 ORYZA2000对早稻生长的模拟和预测 | 第49-56页 |
3.4.1 ORYZA2000对各处理生物量的模拟结果 | 第51页 |
3.4.2 ORYZA2000对各处理生物量模拟结果的图解评价 | 第51-52页 |
3.4.3 ORYZA2000对各处理叶面积指数的模拟 | 第52-53页 |
3.4.4 ORYZA2000对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及产量模拟效果的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3.4.5 ORYZA2000模型对旱稻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预测 | 第54-56页 |
4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