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超细粉体制备、构效关系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7页
 1.1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种类和特性第12-14页
 1.2 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种类和特性第14-16页
 1.3 碱土金属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现状第16-24页
  1.3.1 制备技术现状第16-20页
  1.3.2 长余辉发光机理研究现状第20-23页
  1.3.3 表面改性与应用研究现状第23-24页
 1.4 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方向与展望第24-25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25-27页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第25-26页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第26页
  1.5.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超细发光粉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研究第27-45页
 2.1 实验药品、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第27-28页
  2.1.1 实验药品第27-28页
  2.1.2 主要仪器第28页
  2.1.3 样品测试方法第28页
 2.2 溶胶—凝胶法(sol—gel)第28-36页
  2.2.1 样品制备第28-33页
  2.2.2 发光粉的外观形貌第33-34页
  2.2.3 发光粉的长余辉发光性能第34-35页
  2.2.4 Eu~(2+)的临界猝灭浓度第35-36页
  2.2.5 结论第36页
 2.3 共沉淀—微波辐射法第36-43页
  2.3.1 样品制备第36-40页
  2.3.2 发光粉体的表面形貌第40-41页
  2.3.3 发光粉的长余辉发光性能第41-42页
  2.3.4 Eu~(2+)的临界猝灭浓度第42-43页
  2.3.5 结论第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发光粉的构效关系及其长余辉发光机理研究第45-87页
 3.1 实验药品、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第45-46页
  3.1.1 实验药品第45页
  3.1.2 主要仪器第45页
  3.1.3 样品测试方法第45-46页
 3.2 SrAl_2O_4相组分比率与SrAl_2O_4:Eu,Dy发光性能的关系第46-52页
  3.2.1 样品制备第46页
  3.2.2 XRD测试结果第46-47页
  3.2.3 激发与发射光谱分析第47-49页
  3.2.4 余辉衰减与热释光谱分析第49-51页
  3.2.5 晶格中Eu~(2+),Dy~(3+)浓度与基质组分的关系第51-52页
  3.2.6 结论第52页
 3.3 基质相组成的变化与发光性能的关系第52-59页
  3.3.1 样品制备第52页
  3.3.2 XRD分析结果第52-53页
  3.3.3 发射与激发光谱分析第53-55页
  3.3.4 余辉衰减特性分析第55-56页
  3.3.5 晶体结构对Eu~(2+)能级结构和电子陷阱深度的影响第56-58页
  3.3.6 结论第58-59页
 3.4 稀土掺杂离子Eu~(2+)、RE~(3+)的在发光材料中的作用第59-64页
  3.4.1 样品制备第59页
  3.4.2 Eu~(2+)在发光材料中的作用第59页
  3.4.3 稀土掺杂离子Dy~(3+)的作用第59-62页
  3.4.4 不同三价稀土离子对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第62-64页
  3.4.5 结论第64页
 3.5 添加剂在发光材料中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第64-72页
  3.5.1 样品合成第65页
  3.5.2 不同添加剂对SrAl_2O_4:Eu,Dy发光性能的影响第65-66页
  3.5.3 热重—差热分析(TG-DTA)结果第66-67页
  3.5.4 H_3BO_3对基质相组成及晶粒粒径的影响第67-69页
  3.5.5 H_3BO_3添加量对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第69-70页
  3.5.6 作用机理第70-71页
  3.5.7 结论第71-72页
 3.6 晶格点缺陷的形成及其对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第72-78页
  3.6.1 样品制备第72页
  3.6.2 点缺陷的形成及其组成结构第72-73页
  3.6.3 电子陷阱对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第73-75页
  3.6.4 电子陷阱与发光中心离子之间的作用第75-77页
  3.6.5 空穴陷阱对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第77-78页
  3.6.6 结论第78页
 3.7 长余辉发光机理第78-85页
  3.7.1 发光材料的能带和定域能级结构第78-80页
  3.7.2 陷阱与复合中心第80-81页
  3.7.3 长余辉发光的电子迁移机理模型第81-84页
  3.7.4 结论第84-85页
 3.8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四章 SrAl_2O_4:Eu,Dy发光粉的机械发光与机械猝灭研究第87-97页
 4.1 实验药品、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第87-88页
  4.1.1 实验药品第87页
  4.1.2 主要仪器第87页
  4.1.3 样品测试方法第87-88页
 4.2 机械发光研究第88-92页
  4.2.1 样品合成第88页
  4.2.2 机械发光光谱(ML)第88-89页
  4.2.3 机械发光与压力的关系第89页
  4.2.4 机械发光与稀土掺杂离子的关系第89-90页
  4.2.5 机械发光机理第90-91页
  4.2.6 结论第91-92页
 4.3 机械猝灭研究第92-96页
  4.3.1 样品合成第92页
  4.3.2 荧光猝灭与余辉猝灭第92-93页
  4.3.3 机械猝灭与研磨时间的关系第93-94页
  4.3.4 机械猝灭与晶格缺陷的关系第94-96页
  4.3.5 结论第96页
 4.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五章 发光粉的表面改性研究第97-127页
 5.1 实验药品、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第97-98页
  5.1.1 实验药品第97页
  5.1.2 主要仪器第97-98页
  5.1.3 样品测试方法第98页
 5.2 发光粉表面的二氧化硅包覆第98-107页
  5.2.1 样品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第99-103页
  5.2.2 样品微观结构第103-104页
  5.2.3 长余辉发光性能第104-105页
  5.2.4 热稳定性能第105-106页
  5.2.5 结论第106-107页
 5.3 发光粉表面的氧化铝包覆第107-113页
  5.3.1 样品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第107-110页
  5.3.2 样品的微光结构第110页
  5.3.3 长余辉发光性能第110-112页
  5.3.4 热稳定性能第112页
  5.3.5 结论第112-113页
 5.4 发光粉表面的有机包覆第113-122页
  5.4.1 包覆工艺、包覆原理与过程分析以及工艺条件第113-119页
  5.4.2 包覆后发光粉颗粒的外观形貌与吸油量第119-120页
  5.4.3 发光性能第120-121页
  5.4.4 结论第121-122页
 5.5 发光粉表面的无机—有机复合包覆第122-125页
  5.5.1 样品制备第122页
  5.5.2 红外光谱分析第122-123页
  5.5.3 外观形貌与吸油量第123-124页
  5.5.4 包覆前后发光粉的耐水性能与长余辉发光性能第124-125页
  5.5.4 结论第125页
 5.6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六章 水性发光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127-137页
 6.1 实验部分第127-129页
  6.1.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第127页
  6.1.2 涂料的配制第127-128页
  6.1.3 性能检测第128-129页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29-136页
  6.2.1 水性发光涂料的助剂选择第129页
  6.2.2 颜基比对涂膜力学性能和粘结性能的影响第129-130页
  6.2.3 颜基比对涂料发光性能的影响第130-131页
  6.2.4 涂膜厚度与涂料发光性能的关系第131-132页
  6.2.5 涂料储存稳定性与发光粉表面状况的关系第132-134页
  6.2.6 涂膜耐水性能与发光粉表面状况的关系第134页
  6.2.7 发光粉对涂膜耐光性能的影响第134-136页
  6.2.8 发光涂料综合性能测试第136页
 6.3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七章 结论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欧美强队外线队员无球对抗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碳纳米管改性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