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33页 |
1. 薯蓣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22页 |
2. 植物原球茎(类原球茎)的研究概况 | 第22-26页 |
2.1 原球茎(类原球茎)的定义 | 第23页 |
2.2 类原球茎的形态发生及其意义 | 第23-26页 |
3. 类原球茎发生发育的相关研究 | 第26-32页 |
3.1 植物离体形态建成的生化基础研究 | 第26-27页 |
3.2 植物生长物质与原球茎及其他变态器官发育的关系 | 第27-32页 |
4. 本项研究的立题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的离体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3-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1.1 材料 | 第33页 |
1.2 方法 | 第33-35页 |
1.2.2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 | 第33-34页 |
1.2.3 类原球茎的分化与增殖 | 第34页 |
1.2.4 类原球茎的个体生长 | 第34页 |
1.2.5 类原球茎的生根 | 第34-35页 |
1.2.6 类原球茎植株的炼苗与移栽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2.1 不同外植体在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培养的比较 | 第35-36页 |
2.2 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致密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36页 |
2.3 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诱导类原球茎的影响 | 第36-38页 |
2.4 类原球茎在分化增殖培养基上的生长 | 第38页 |
2.5 不同因素组合对类原球茎生根的影响 | 第38-40页 |
2.6 类原球茎植株的炼苗与移栽 | 第40-42页 |
2.7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微繁殖技术程序 | 第42-43页 |
3. 讨论 | 第43-47页 |
3.1 正交设计试验方法在类原球茎离体诱导中的应用 | 第43页 |
3.2 外植体类型与愈伤组织诱导及类原球茎分化的关系 | 第43-44页 |
3.3 6-BA和2,4-D在愈伤组织诱导中的作用 | 第44页 |
3.4 6-BA、KT和蔗糖对类原球茎诱导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 类原球茎生根培养中各因素的影响 | 第45页 |
3.6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的应用前景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发育解剖学及薯蓣皂苷组织化学定位的比较研究 | 第47-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1.1 材料 | 第4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1.2.1 石蜡切片与显微观察 | 第47页 |
1.2.2 扫描电镜制片与观察 | 第47页 |
1.2.3 超薄切片及透射电镜观察 | 第47-48页 |
1.2.4 组织化学法鉴定薯蓣皂苷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2.1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 第48-52页 |
2.1.1 类原球茎的结构 | 第48-49页 |
2.1.2 从愈伤组织诱导类原球茎的组织学研究 | 第49页 |
2.1.3 类原球茎初生结构的分化 | 第49-51页 |
2.1.4 类原球茎的扫描电镜结构 | 第51页 |
2.1.5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超微结构观察 | 第51-52页 |
2.2 盾叶薯蓣愈伤组织不定芽再生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 第52页 |
2.2.1 不定芽的发生 | 第52页 |
2.2.2 不定根的发生 | 第52页 |
2.3 盾叶薯蓣愈伤组织、类原球茎、叶腋基部膨大球体的组织化学比较研究 | 第52-53页 |
2.3.1 愈伤组织组织化学 | 第52-53页 |
2.3.2 类原球茎组织化学 | 第53页 |
2.3.3 盾叶薯蓣植株藤蔓部分叶腋处膨大球体的组织化学 | 第53页 |
3. 讨论 | 第53-57页 |
3.1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与不定芽的形态发生及发育 | 第53-54页 |
3.2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的发育与初生加厚分生组织(PTM)的关系 | 第54-55页 |
3.3 盾叶薯蓣繁殖体的薯预皂苷组织化学定位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发生发育的生化特性研究 | 第57-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0页 |
1.1 材料 | 第57页 |
1.2 方法 | 第57-60页 |
1.2.1 材料预处理 | 第57-58页 |
1.2.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58页 |
1.2.3 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电泳及活性的测定 | 第58页 |
1.2.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第58页 |
1.2.5 淀粉酶(AMY)同工酶电泳及活性的测定 | 第58-59页 |
1.2.6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9页 |
1.2.7 蛋白双向电泳 | 第59-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2.1 类原球茎发生发育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 第60页 |
2.2 类原球茎发生发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 | 第60-61页 |
2.3 类原球茎发生发育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第61页 |
2.4 类原球茎发生发育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 | 第61页 |
2.5 类原球茎发生发育的淀粉酶(AMY)活性变化 | 第61-62页 |
2.6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62页 |
2.7 淀粉酶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62-64页 |
2.8 类原球茎发生的蛋白质双向电泳(2-DE)分析 | 第64页 |
3 讨论 | 第64-68页 |
3.1 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单一凝胶电泳的比较 | 第64-65页 |
3.2 抗氧化酶(AOEs)与类原球茎形成及发育的关系 | 第65-66页 |
3.3 类原球茎形成及发育与淀粉酶(AMY)的关系 | 第66-67页 |
3.4 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蛋白质的表达与类原球茎形成及发育的关系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的发生发育与植物生长物质的关系 | 第68-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1.1 材料 | 第68页 |
1.2 方法 | 第68-70页 |
1.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68-69页 |
1.2.2 内源激素的提取和HPLC测定 | 第69页 |
1.2.3 多胺的提取和 HPLC测定 | 第69-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4页 |
2.1 激素测定的HPLC色谱 | 第70-71页 |
2.2 多胺测定的HPLC色谱 | 第71页 |
2.3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发育过程中赤霉素(GA_3)含量的变化 | 第71-72页 |
2.4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CTKs)含量的变化 | 第72-73页 |
2.5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发育过程中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变化 | 第73页 |
2.6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发育过程中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 | 第73-74页 |
2.7 盾叶薯蓣原球茎发育过程中多胺(PAs)含量的变化 | 第74页 |
3 讨论 | 第74-78页 |
3.1 植物激素的变化与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发生和发育的关系 | 第74-76页 |
3.2 多胺的变化与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发育的关系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发育的mRNA荧光差异显示 | 第78-101页 |
1. 材料 | 第78-79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78页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78-79页 |
1.2.1 试剂 | 第78-79页 |
1.2.2 仪器 | 第7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9-86页 |
2.1 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79-80页 |
2.1.1 实验器皿的处理 | 第79页 |
2.1.2 总 RNA抽提步骤 | 第79-80页 |
2.1.3 RNA质量和浓度的检测 | 第80页 |
2.2 荧光mRNA差异显示(FDD) | 第80-86页 |
2.3.1 逆转录反应 | 第80-81页 |
2.3.2 逆转录荧光多聚酶链式反应(fluoroDD-PCR反应) | 第81页 |
2.3.3 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差异片断 | 第81-82页 |
2.3.4 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回收及重扩增 | 第82-83页 |
2.3.5 反Northern杂交筛选差异cDNA片段 | 第83页 |
2.3.6 阳性差异片断的克隆和测序 | 第83-8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6-96页 |
3.1 总 RNA的质量和浓度检测结果 | 第86页 |
3.2 mRNA差异条带的显示 | 第86-87页 |
3.3 回收片断的PCR重扩增 | 第87-88页 |
3.4 反向Northern杂交 | 第88-89页 |
3.5 重扩增产物的克隆及酶切鉴定 | 第89-90页 |
3.6 差异片断cDNA的测序及与已知基因的同源性比较 | 第90-96页 |
4. 讨论 | 第96-101页 |
4.1 荧光差异显示方法的特点 | 第96-97页 |
4.2 无同源序列的基因的功能预测 | 第97页 |
4.3 F-box蛋白家族与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发育的关系 | 第97-98页 |
4.4 smHSPs蛋白与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发育的关系 | 第98页 |
4.5 Caleosin蛋白与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发育的关系 | 第98-99页 |
4.6 翻译起始因子(eIF3)的表达与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发育的关系 | 第99-101页 |
全文总结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6页 |
缩略词 | 第116-117页 |
图版 | 第117-131页 |
附录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作者简介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