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抗性遗传研究及AFLP体系的建立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前言 | 第12页 |
| 1 甜菜夜蛾的发生分布、生物学特性与抗药性现状 | 第12-24页 |
| ·甜菜夜蛾的分布 | 第12-13页 |
| ·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 ·甜菜夜蛾的抗药性现状 | 第13-15页 |
| ·对有机杀虫剂的抗性 | 第13-14页 |
| ·对生物源杀虫剂的抗药性 | 第14-15页 |
| ·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抗性 | 第15页 |
| ·交互抗性 | 第15页 |
| ·甜菜夜蛾的抗性机制 | 第15-16页 |
| ·表皮穿透速度降低 | 第15-16页 |
| ·代谢酶活力增强 | 第16页 |
| ·靶标位点不敏感与亲和力下降 | 第16页 |
| ·昆虫对拟除虫菊酯抗性机理 | 第16-18页 |
| ·AFLP技术及其优越性 | 第18-22页 |
| ·AFLP原理 | 第18-19页 |
| ·AFLP用作分子遗传标记的优缺点 | 第19-20页 |
| ·AFLP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20-21页 |
| ·AFLP技术在昆虫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生态型的鉴定 | 第21页 |
| ·种群遗传学的研究 | 第21-22页 |
| ·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2页 |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22页 |
| ·几种常用分子标记的比较 | 第22页 |
|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28页 |
| ·供试虫源 | 第24页 |
| ·饲养条件 | 第24页 |
| ·供试农药 | 第24页 |
| ·试剂配制 | 第24-27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34页 |
| ·甜菜夜蛾抗性遗传方式的测定 | 第28页 |
| ·几种农药交互抗性的测定 | 第28页 |
| ·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 | 第28-32页 |
| ·甜菜夜蛾总DNA的提取及RNA的去除 | 第28-29页 |
| ·DNA的检测 | 第29页 |
| ·模板DNA浓度的检测 | 第29页 |
| ·模板DNA的双酶切 | 第29-30页 |
| ·酶切产物的连接 | 第30页 |
| ·预扩增 | 第30-31页 |
| ·选择性扩增 | 第31页 |
| ·变性聚丙烯酰胺的制备 | 第31页 |
| ·电泳 | 第31-32页 |
| ·银染程序 | 第32页 |
| ·抗性标记筛选与菊酯抗性和感敏个体鉴定 | 第32页 |
| ·AFLP多态性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 第32-34页 |
| ·AFLP多态性片段的回收及选择性扩增 | 第32-33页 |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33页 |
| ·PCR产物的克隆 | 第33-34页 |
| ·测序 | 第34页 |
| ·试验数据统计方法 | 第34-36页 |
| ·抗性遗传方式的统计 | 第34-35页 |
| ·抗性的显隐性 | 第34-35页 |
| ·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的判定 | 第35页 |
| ·抗性的性连锁分析 | 第35页 |
| ·AFLP试验数据统计方法 | 第35-36页 |
| ·AFLP多态性统计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 ·特异性标记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2页 |
| ·甜菜夜蛾的抗性遗传 | 第36-38页 |
| ·甜菜夜蛾的交互抗性分析 | 第38-42页 |
| ·AFLP体系的分析 | 第42-45页 |
| ·摸板DNA的检测 | 第42页 |
| ·双酶切与连接 | 第42-43页 |
| ·预扩增 | 第43页 |
| ·选择性扩增 | 第43-45页 |
| ·特异性条带的克隆与测序 | 第45-52页 |
| ·多态性条带和特异性引物组合的筛选 | 第45-48页 |
| ·筛选标记的个体鉴定 | 第48-50页 |
| ·特异性片段的回收 | 第50页 |
| ·多态性DNA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 第50-52页 |
| 4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 5 讨论 | 第53-56页 |
| ·害虫抗药性遗传方式判定影响因素 | 第53页 |
| ·交互抗性方式对农药使用的指导作用 | 第53-54页 |
| ·AFLP分析体系的影响因素 | 第54页 |
| ·多态性产生的原因 | 第54页 |
| ·近等基因系的作用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 附录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