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式双盘磨打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研究
|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详细摘要 | 第1-16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16-24页 |
| ·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 | 第16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 ·打浆设备的发展 | 第17页 |
| ·盘磨机的发展 | 第17-18页 |
| ·盘磨机的类型 | 第18页 |
| ·打浆过程控制的现状与发展 | 第18-21页 |
| ·我国制浆造纸企业综合自动化发展概况 | 第21-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盘磨打浆机理、控制方式和工艺流程 | 第24-37页 |
| ·打浆设备的作用 | 第24页 |
| ·打浆机理 | 第24-25页 |
| ·盘磨机间隙的调整方式 | 第25-28页 |
| ·双盘磨浆机的打浆特性 | 第28-29页 |
| ·双盘磨浆机的打浆特性 | 第28-29页 |
| ·双盘磨浆机的打浆工艺条件 | 第28-29页 |
| ·双盘磨浆机打浆的时间概念 | 第29页 |
| ·打浆过程控制方式 | 第29页 |
| ·双盘磨浆机打浆工艺流程 | 第29-31页 |
| ·打浆设备 | 第29页 |
| ·打浆工艺技术要求 | 第29-30页 |
| ·打浆过程原理 | 第30-31页 |
| ·打浆控制硬件回路 | 第31-37页 |
| ·DCS系统 | 第31-35页 |
| ·6KV系统硬件组成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打浆控制系统分析及过程优化 | 第37-45页 |
| ·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 ·磨片的技术要求与失效综合因素 | 第37-38页 |
| ·控制系统失效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 ·控制系统的完善及过程优化 | 第39-45页 |
| ·联锁条件的完善 | 第39-40页 |
| ·系统的改进 | 第40-45页 |
| 第四章 可靠性的研究与分析及提高可靠性措施 | 第45-58页 |
| ·可靠性的概述 | 第45-46页 |
| ·可靠性基本理论 | 第46-47页 |
| ·可靠性一般概念 | 第46页 |
| ·系统可靠性的概念 | 第46-47页 |
| ·可靠性指标 | 第47-48页 |
| ·分散型控制系统的故障特性 | 第48-49页 |
| ·硬件故障特性 | 第48页 |
| ·软件故障特性 | 第48-49页 |
| ·可靠性模型概述 | 第49-50页 |
| ·概念 | 第49-50页 |
| ·系统级建模 | 第50页 |
| ·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 第50-53页 |
| ·可靠性分析 | 第53-54页 |
| ·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 第54-58页 |
| ·系统设计设备选型与可靠性的关系 | 第54-55页 |
| ·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措施 | 第55-57页 |
| ·干扰来源 | 第55页 |
| ·抗干扰措施 | 第55-57页 |
| ·采用冗余多重保险技术提高系统可靠性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双盘磨打浆设备运行的经济性 | 第58-72页 |
| ·概述 | 第58页 |
| ·盘磨机消耗功率 | 第58-59页 |
| ·提高打浆机运行的经济性方法 | 第59-72页 |
| ·采用无功就地补偿方法 | 第59-63页 |
| ·无功功率补偿的原理 | 第60-61页 |
| ·无功功率就地补偿电容器容量的计算 | 第61页 |
| ·补偿电容量计算 | 第61页 |
| ·无功功率补偿的降损计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 第61-62页 |
| ·就地电容补偿的意义 | 第62-63页 |
| ·提高打浆浓度改善盘磨运行效率 | 第63-69页 |
| ·影响盘磨机打浆动力消耗的主要因素 | 第63页 |
| ·磨浆浓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 ·打浆试验 | 第64页 |
| ·试验设备及过程 | 第64-65页 |
| ·运行经济性计算 | 第65页 |
| ·纸张性能的变化 | 第65-67页 |
| ·优越性分析 | 第67-68页 |
| ·其优越性主要表现 | 第68-69页 |
| ·提高打浆浓度的制约因素 | 第69页 |
| ·磨片磨损对能耗的影响 | 第69-72页 |
| ·目的 | 第69-70页 |
| ·测定方法 | 第70页 |
| ·测定磨片 | 第70页 |
| ·测定操作 | 第70-71页 |
| ·磨片使用与打浆效率的关系 | 第71页 |
| ·原因分析 | 第71-72页 |
| ·本章小节 | 第72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