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耐湿性指标的筛选及SSR标记定位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 1 大麦耐湿性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2 大麦湿害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湿害分布地区及产生原因 | 第11页 |
| ·湿害症状及湿害敏感期 | 第11-12页 |
| ·大麦湿害机理 | 第12页 |
| ·湿害鉴定指标 | 第12-14页 |
| ·品种间的耐湿性的差异及耐湿性的可遗传性 | 第14-15页 |
| 3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大麦耐湿性的研究进展 | 第15-26页 |
| ·植物中的遗传标记 | 第15-16页 |
| ·分子标记及其类型 | 第16-19页 |
| ·分子标记定位方法 | 第19-22页 |
| ·用于定位的作图群体 | 第19-20页 |
| ·质量性状基因的定位 | 第20-21页 |
| ·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 | 第21-22页 |
| ·大麦基因组中的SSR标记发展及其应用 | 第22-26页 |
| ·发展 | 第23-24页 |
| ·应用 | 第24-26页 |
| ·构建分子遗传图谱 | 第24-25页 |
| ·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子鉴定 | 第25页 |
| ·用于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 | 第25-26页 |
| ·展望 | 第26页 |
| 4 SSR分子标记在大麦耐湿性研究中的可行性 | 第26-28页 |
| 第二部分 杂交亲本的SSR多态性筛选 | 第28-33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8-33页 |
|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 ·SSR分析 | 第28-31页 |
| ·提取大麦基因组DNA | 第28-30页 |
| ·所用引物 | 第30页 |
| ·PCR反应 | 第30页 |
| ·扩增产物的电泳 | 第30-31页 |
| ·结果 | 第31-33页 |
| 第三部分 大麦耐湿指标的筛选 | 第33-47页 |
| 1. 苗期鉴定及细胞学鉴定 | 第33-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 ·方法 | 第33-34页 |
| ·室内苗期淹水 | 第33-34页 |
| ·根部细胞切片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 ·湿害对苗期根系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湿害对苗期根部通气组织的影响 | 第35页 |
| ·分析 | 第35-36页 |
| 2. 大麦 F_2单株耐湿性的鉴定 | 第36-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 ·试验材料及设计 | 第37-38页 |
| ·耐湿性鉴定 | 第38-39页 |
| ·淹水方法 | 第38-39页 |
| ·产量性状指标的考察 | 第39页 |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 ·考种结果 | 第39-43页 |
| ·叶绿素测定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 ·亲本的表现 | 第43-44页 |
| ·群体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44页 |
| ·分析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部分 SSR标记定位研究 | 第47-51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7-51页 |
| ·供试材料 | 第47页 |
| ·SSR分析 | 第47-49页 |
| ·数据分析 | 第49-51页 |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51-54页 |
| 1 大麦耐湿性指标的研究 | 第51-52页 |
| 2 与耐湿性有关的SSR标记研究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