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2页 |
第1章 当代金融业的高风险与巴塞尔体制 | 第12-26页 |
·国际金融业迅猛发展,各国对银行业风险进行监管 | 第12页 |
·国际银行监管合作—巴塞尔委员会诞生 | 第12-13页 |
·巴塞尔体制及其内容 | 第13-20页 |
·巴塞尔协定 | 第13-14页 |
·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及市场风险修正案 | 第14-18页 |
·巴塞尔最低标准 | 第18-19页 |
·巴塞尔核心原则 | 第19-20页 |
·从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变看全球金融风险监管的发展趋势 | 第20-22页 |
·从强调统一的外部监管标准转向多样化的外部监管与内部风险模型相结合 | 第20页 |
·从一国监管转向国际合作监管 | 第20-21页 |
·从信用风险监管转向全面风险监管 | 第21页 |
·从合规导向的监管思路转向风险导向的监管思路 | 第21-22页 |
·从对银行的监管转向注重对金融集团的监管 | 第22页 |
·巴塞尔文件的法律性质 | 第22-26页 |
·有关巴塞尔文件性质的几种观点 | 第22-24页 |
·巴塞尔文件的法律性质 | 第24-26页 |
第2章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 | 第26-31页 |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的形成及内容 | 第26-27页 |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的形成 | 第26页 |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 | 第26-27页 |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 | 第27页 |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的特点 | 第27-29页 |
·监管思路进一步完善 | 第27-28页 |
·对风险的认识更加全面 | 第28页 |
·监管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 第28-29页 |
·强化信息披露,引入市场约束 | 第29页 |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风险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不平等竞争 | 第29页 |
·实施新框架难以保证总体资本水平基本一致 | 第29-31页 |
第3章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的三大支柱 | 第31-49页 |
·支柱一:最低资本要求 | 第31-41页 |
·有关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 | 第31-37页 |
·有关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 | 第37页 |
·有关操作风险的衡量与资本金约束 | 第37-41页 |
·支柱二:监督检查 | 第41-46页 |
·监督检查的目的及重要性 | 第41-42页 |
·监督检查的四项主要原则 | 第42-45页 |
·监督检查中的利率风险监管 | 第45-46页 |
·支柱三:市场纪律 | 第46-49页 |
·市场纪律的运作机制 | 第46页 |
·市场纪律中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6-47页 |
·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信息披露的关注 | 第47-49页 |
第4章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 第49-62页 |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 第49-51页 |
·我国银行业的历史 | 第49页 |
·我国银行业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 第49-50页 |
·银监会的成立及其职责 | 第50-51页 |
·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1-56页 |
·银行业资本金不足,资本充足率不高 | 第51-52页 |
·风险评级体系不完善 | 第52-56页 |
·三大支柱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 第56-62页 |
·支柱一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 第56-58页 |
·支柱二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 第58-59页 |
·支柱三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 第59-62页 |
第5章 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完善我国银行业风险监管制度 | 第62-74页 |
·实施支柱一的策略与立法建议 | 第62-69页 |
·建立完善的资本金补充机制 | 第62-66页 |
·降低风险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 | 第66-67页 |
·适应新资本协议要求,完善评级制度 | 第67-68页 |
·关于操作风险的监管建议 | 第68-69页 |
·实施支柱二的策略与立法建议 | 第69-71页 |
·转变监管理念,从信用风险管理转向全面风险管理 | 第69-70页 |
·完善银行自身风险管理的建议 | 第70页 |
·充分考虑各个银行之间的差别 | 第70-71页 |
·加强合作与交流 | 第71页 |
·实施支柱三的策略和立法建议 | 第71-74页 |
·分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 第71-72页 |
·建立市场退出制度 | 第72页 |
·调整会计核算标准 | 第72页 |
·发展金融市场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