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视角下乡村节事旅游影响效用初探--以北京市宋庄镇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 ·乡村节事型旅游的内涵界定 | 第13-15页 |
| ·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 ·节事旅游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乡村节事旅游的内涵研究 | 第14-15页 |
| ·乡村节事型旅游在我国的发展态势研究 | 第15-20页 |
| ·国家旅游发展的总体态势 | 第15-17页 |
| ·乡村节事型旅游的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及成果 | 第20页 |
|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及成果 | 第20-21页 |
| ·既往研究成果的反思 | 第21-22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22-28页 |
|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22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2-23页 |
| ·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 | 第23页 |
| ·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 | 第23-24页 |
| ·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24-25页 |
| ·论文研究的方法比选 | 第25-27页 |
| ·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乡村节事旅游景观建设研究 | 第28-35页 |
| ·乡村节事活动发展局限性探析 | 第28-30页 |
| ·内容缺乏个性 | 第28页 |
| ·宣传力度较弱品牌知名度低 | 第28-29页 |
| ·民众基础薄弱 | 第29页 |
| ·空间功能不合理 | 第29-30页 |
| ·场所提示功能弱化 | 第30页 |
| ·乡村节事对于旅游目的地影响效用探析 | 第30-31页 |
| ·对村落物质环境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对本土居民生活的影响 | 第31页 |
| ·对乡土文化传统的影响 | 第31页 |
| ·乡村节事旅游型村落景观规划方式探究 | 第31-35页 |
| ·通过界定周边各类绿地控制开发边界 | 第32页 |
| ·运用“场所精神”理念营造村落整体节事活动氛围 | 第32-34页 |
| ·运用多重景观手法强化功能分区隔离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宋庄节事景观调查与分析 | 第35-56页 |
| ·研究个案的确定 | 第35-36页 |
| ·宋庄基本现状介绍 | 第36-42页 |
| ·宋庄的历史发展沿革 | 第36-37页 |
| ·宋庄的现状分析 | 第37-38页 |
| ·宋庄艺术节简介 | 第38-41页 |
| ·小堡村现状概况 | 第41-42页 |
| ·宋庄节事旅游发展 SWOT 分析 | 第42-45页 |
| ·优势(Strength)分析 | 第42-43页 |
| ·劣势(Weakness)分析 | 第43-44页 |
|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 第44-45页 |
| ·威胁(threat)分析 | 第45页 |
| ·宋庄节事景观现存问题调查分析 | 第45-51页 |
| ·问卷调查结果 | 第45-50页 |
|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 ·宋庄节事景观问题总结 | 第51-56页 |
| ·节事旅游对于乡村自然环境造成威胁 | 第51-52页 |
| ·节事旅游对于当地村民生活产生影响 | 第52页 |
| ·游客来访破坏当地艺术氛围 | 第52-54页 |
| ·举办地缺乏节事气氛和可识别性景观 | 第54页 |
| ·场地空间布局不合理 | 第54页 |
| ·艺术家缺乏交流场所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宋庄节事景观规划方案详述 | 第56-70页 |
| ·控制开发边界 | 第56-57页 |
| ·强化组团式布局 | 第56页 |
| ·强化绿化联系 | 第56-57页 |
| ·强化生态湿地保护作用 | 第57页 |
| ·营造节事活动场所氛围 | 第57-59页 |
| ·入口区 | 第58页 |
| ·景观主轴 | 第58页 |
| ·主广场区 | 第58-59页 |
| ·强化分区隔离 | 第59-60页 |
| ·分隔游客聚集区与当地居民居住区 | 第59页 |
| ·建设展示区杜绝游客聚集区与艺术家区的混杂 | 第59-60页 |
| ·开辟独立的艺术家交流区 | 第60页 |
| ·分级梳理交通系统 | 第60页 |
| ·利用植物配植营造宜居环境 | 第60-70页 |
| ·道路绿化 | 第61页 |
| ·密林区绿化 | 第61页 |
| ·休闲广场绿化 | 第61-7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 ·课题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 ·课题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76-79页 |
| 英文详细摘要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