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1.1 高层建筑发展概况和体系 | 第9-12页 |
1.1.1 高层建筑发展概况 | 第9页 |
1.1.2 高层建筑的体系 | 第9-12页 |
1.2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 第12-14页 |
1.2.1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特点 | 第12页 |
1.2.2 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方法 | 第12-14页 |
1.3 高层建筑结构常用分析软件 | 第14-16页 |
1.3.1 国内有限元分析程序 | 第14-16页 |
1.3.2 国外有限元分析程序 | 第16页 |
1.4 有限元及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简介 | 第16-20页 |
1.4.1 有限单元法简介 | 第16-18页 |
1.4.2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简介 | 第18-20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ANSYS模型建立 | 第21-31页 |
2.1 工程概况及结构特点 | 第21-22页 |
2.2 ANSYS模型建立 | 第22-27页 |
2.2.1 钢筋浪凝土的有限元模型 | 第22-23页 |
2.2.2 ANSYS的建模方法及本工程模型特点和简化 | 第23-27页 |
2.3 建模的方法 | 第27-29页 |
2.4 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简介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结构静力分析 | 第31-42页 |
3.1 结构的静力分析 | 第31-32页 |
3.1.1 结构静力分析简介 | 第31页 |
3.1.2 ANSYS模型的求解器 | 第31-32页 |
3.2 风荷载对结构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1 风载荷的危害性 | 第32-33页 |
3.2.2 结构上的平均风载荷 | 第33-34页 |
3.3 结构的静力分析 | 第34-41页 |
3.3.1 结构所受的静力荷载 | 第35页 |
3.3.2 静力分析的步骤 | 第35-41页 |
3.4 小节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结构动力学分析 | 第42-75页 |
4.1 模态分析 | 第42-50页 |
4.1.1 模态分析简述 | 第42页 |
4.1.2 模态分析的步骤 | 第42-44页 |
4.1.3 本工程模态分析结果 | 第44-50页 |
4.2 地震荷载 | 第50-55页 |
4.2.1 地震荷载的特点 | 第50-51页 |
4.2.2 地震作用理论 | 第51-55页 |
4.3 谱分析 | 第55-62页 |
4.3.1 谱分析基本理论 | 第55-57页 |
4.3.2 单点响应谱分析步骤 | 第57-58页 |
4.3.3 本工程的地震反应谱分析 | 第58-62页 |
4.4 时间历程分析 | 第62-73页 |
4.4.1 基本理论 | 第62-67页 |
4.4.2 时程分析过程及结果 | 第67-73页 |
4.5 小节 | 第73-75页 |
第五章 考虑结构-土相互作用时的高层框-筒结构分析 | 第75-93页 |
5.1 结构物与土共同作用的概念 | 第75-79页 |
5.1.1 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基础受力状况的影响 | 第75-76页 |
5.1.2 上部结构与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概念 | 第76页 |
5.1.3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方法的进展 | 第76-79页 |
5.2 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 | 第79-85页 |
5.2.1 上部结构与基础和地基共同作整体分析的概念 | 第79-81页 |
5.2.2 上部结构与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分析的方法 | 第81-85页 |
5.3 上部结构和地基土相互作用问题在地震荷载下的分析方法 | 第85-91页 |
5.3.1 基本概念 | 第85-86页 |
5.3.2 考虑结构-土共同作用的时程分析 | 第86-91页 |
5.4 小节 | 第91-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结论 | 第93页 |
6.2 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