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存在问题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9页 |
| ·区域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20-22页 |
| ·区域地层 | 第22-25页 |
| ·万宝沟群(Pt2) | 第22-23页 |
| ·沙松乌拉组( 1s) | 第23页 |
| ·奥陶-志留系纳赤台群(OSN) | 第23-24页 |
| ·赛什腾组(Ss) | 第24页 |
| ·浩特洛哇组(CPh) | 第24-25页 |
| ·树维门科组(P1-2sh) | 第25页 |
| ·马尔争组(P1-2m) | 第25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5-29页 |
| ·火山岩 | 第25-27页 |
| ·侵入岩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昆南构造混杂岩带物质组成特征 | 第29-48页 |
| ·岩块划分依据 | 第31页 |
| ·岩块划分的研究 | 第31页 |
| ·岩块划分原则 | 第31页 |
| ·小南川昆南构造混杂岩带剖面物质组成 | 第31-39页 |
| ·构造岩块 | 第32-36页 |
| ·基质 | 第36-39页 |
| ·岩块年代学 | 第39-43页 |
| ·斜长角闪岩(样品号 G07-4) | 第39-40页 |
| ·片理化英安岩(样品号 G07-23) | 第40-41页 |
| ·岩块内脉岩(样品号 G07-9) | 第41-43页 |
| ·岩块构造环境及时代问题讨论 | 第43-48页 |
| ·万宝沟群岩块构造环境及时代问题 | 第43-44页 |
| ·岛弧及与弧相关的弧盆建造岩块构造环境及时代问题 | 第44-48页 |
| 第四章 昆南构造混杂岩带变形变质特征 | 第48-59页 |
| ·昆南构造混杂岩带构造期次划分 | 第49-57页 |
| ·第一期 | 第49-53页 |
| ·第二期 | 第53-55页 |
| ·第三期 | 第55-56页 |
| ·第四期 | 第56-57页 |
| ·昆南构造混杂岩带变形特征与区域构造演化的配套关系讨论 | 第57-59页 |
| ·俯冲期 | 第57-58页 |
| ·左行走滑期 | 第58页 |
| ·右行走滑作用 | 第58页 |
| ·高原隆升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青藏公路一带昆南构造混杂岩带地质演化过程 | 第59-67页 |
| ·区域地层结构 | 第59页 |
| ·区域岩浆热事件序列 | 第59页 |
| ·区域构造变形序列 | 第59-63页 |
| ·青藏公路一带昆南构造混杂岩带地质演化 | 第63-67页 |
| ·就位机制类型 | 第63-64页 |
| ·昆南构造混杂岩带内部岩块的就位机制 | 第64-65页 |
| ·昆南构造混杂岩带内部岩块就位过程探讨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发表论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