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 言 | 第1-23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2 前人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胚挽救的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基因型 | 第15页 |
·接种时期 | 第15-16页 |
·培养基 | 第16-18页 |
·胚发育培养基 | 第16-18页 |
·胚萌发及成苗培养基 | 第18页 |
·胚挽救技术的应用 | 第18-21页 |
·培育无核葡萄新品种 | 第18-19页 |
·培育早熟葡萄品种 | 第19页 |
·克服远缘杂交障碍 | 第19页 |
·培育葡萄三倍体品种 | 第19-20页 |
·无性胚状体诱导及转基因植株获得 | 第20-21页 |
·胚挽救技术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 第21页 |
3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无核抗病葡萄胚挽救技术的研究 | 第23-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材料 | 第23页 |
·试验处理 | 第23-25页 |
·胚挽救影响因素试验 | 第23-24页 |
·无核葡萄浆果内大量元素测定及胚挽救培养基的搭配 | 第23页 |
·基本培养基对胚挽救的影响试验 | 第23页 |
·氨基酸组分对胚挽救的影响试验 | 第23-24页 |
·培养方式对胚挽救的影响试验 | 第24页 |
·基因型对胚挽救的影响试验 | 第24页 |
·葡萄合子胚胚状体再生试验 | 第24页 |
·不同培养基对胚状体再生的影响试验 | 第24页 |
·基因型差异对胚状体再生的影响试验 | 第24页 |
·合子胚长度对胚状体再生的影响试验 | 第24页 |
·葡萄胚挽救苗移栽试验 | 第24-25页 |
·不同移栽时期 | 第24页 |
·胚挽救苗不同质量 | 第24页 |
·不同移栽方法 | 第24页 |
·不同移栽基质 | 第24-25页 |
·结果统计 | 第25页 |
·具体操作方法 | 第25-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胚挽救影响因素研究 | 第26-31页 |
·无核葡萄浆果内大量元素测定及胚挽救培养基的比较 | 第26-27页 |
·无核葡萄胚挽救适宜培养基的获得 | 第27页 |
·氨基酸组分对胚挽救的影响 | 第27-28页 |
·培养方式对胚挽救的影响 | 第28-29页 |
·基因型对胚挽救的影响 | 第29-31页 |
·葡萄合子胚胚状体再生研究 | 第31-33页 |
·不同培养基对胚状体再生的影响 | 第31页 |
·基因型差异对胚状体再生的影响 | 第31-32页 |
·合子胚长度对胚状体再生的影响 | 第32-33页 |
·葡萄胚挽救苗移栽技术研究 | 第33-35页 |
·不同移栽时期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第33页 |
·胚挽救苗质量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不同移栽方法对葡萄胚挽救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移栽基质对葡萄胚挽救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第35页 |
3 讨 论 | 第35-41页 |
·一种无核品种×中国野生葡萄胚挽救胚发育培养基配方获得的新思路 | 第35-36页 |
·无核抗病葡萄胚挽救技术体系的优化 | 第36-38页 |
·无核葡萄合子胚胚状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第38-39页 |
·胚挽救苗移栽技术的优化及应用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无核抗病葡萄新种质的创制 | 第41-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材料 | 第41页 |
·方法 | 第41-42页 |
·葡萄花粉的采集及花粉萌发力测定 | 第41页 |
·葡萄田间杂交 | 第41-42页 |
·葡萄杂交种子的采集、沙藏与播种成苗 | 第42页 |
·葡萄胚挽救成苗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不同葡萄品种的花粉萌发率 | 第42-43页 |
·常规田间杂交获得新种质 | 第43-45页 |
·胚挽救技术创新的新种质 | 第45-47页 |
3 讨 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葡萄胚挽救杂种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49-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材料 | 第49页 |
·葡萄材料 | 第49页 |
·生化试剂 | 第49页 |
·仪器 | 第49页 |
·方法 | 第49-52页 |
·田间形态学鉴定 | 第49页 |
·葡萄黑痘病、霜霉病田间自然鉴定 | 第49-50页 |
·RAPD 分析鉴定种间杂种 | 第50-52页 |
·葡萄杂种 DNA 提取 | 第50-51页 |
·RAPD 反应体系 | 第51页 |
·RAPD 引物的筛选 | 第51-52页 |
·葡萄抗黑痘病基因 RAPD 标记和无核基因分子探针辅助苗期选择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72页 |
·葡萄胚挽救苗植物学性状鉴定与评价 | 第52-53页 |
·欧洲葡萄品种及胚挽救苗对黑痘病、霜霉病的抗性评价与综合分析 | 第53-57页 |
·欧洲葡萄品种对黑痘病、霜霉病的抗性评价 | 第53-55页 |
·葡萄胚挽救苗对黑痘病、霜霉病的抗性评价与综合分析 | 第55-57页 |
·无核品种×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杂种)组合胚挽救苗对葡萄黑痘病、霜霉病的抗性综合分析 | 第55-56页 |
·欧洲葡萄品种间杂交组合胚挽救苗对黑痘病、霜霉病的抗性评价 | 第56-57页 |
·无核品种×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杂种)胚挽救杂种的鉴定 | 第57-62页 |
·利用葡萄形态特征鉴别种间杂种 | 第57-58页 |
·RAPD 分析鉴定葡萄种间杂种 | 第58-62页 |
·适于 RAPD 鉴定引物的筛选 | 第58-59页 |
·葡萄胚挽救种间杂种的 RAPD 鉴定 | 第59-62页 |
·葡萄抗黑痘病基因 RAPD 标记 S183-1300 苗期辅助选择 | 第62-66页 |
·葡萄抗黑痘病基因 RAPD 标记 S183-1300 在中国野生葡萄及欧洲葡萄中的检测 | 第62-64页 |
·葡萄抗黑痘病基因 RAPD 标记 S183-1300 在胚挽救杂种中的检测 | 第64-66页 |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辅助苗期选择 | 第66-72页 |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在中国野生葡萄及欧洲葡萄品种中的检测 | 第66-68页 |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在胚挽救后代中的检测 | 第68-71页 |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在无核品种×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杂种)胚挽救后代中的检测结果 | 第68-69页 |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在欧洲葡萄品种间杂交胚挽救后代中的检测结果 | 第69-71页 |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在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无核品种种间杂种中的检测结果 | 第71-72页 |
3 讨论 | 第72-77页 |
·葡萄胚挽救苗对黑痘病和霜霉病的抗性表现 | 第72-73页 |
·利用胚挽救技术获得无核品种×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杂种)种间杂种 | 第73页 |
·利用 RAPD 分析鉴定胚挽救技术获得的种间杂种 | 第73-74页 |
·关于利用胚挽救技术提高无核葡萄育种效率 | 第74-75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无核抗病葡萄新品系 00-3-1 和无核葡萄新品系 00-2-7 的获得 | 第77-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材料 | 第77页 |
·葡萄材料 | 第77页 |
·方法 | 第77-78页 |
·葡萄结果植株田间植物形状和经济生物学性状调查 | 第77页 |
·葡萄新品系 00-3-1 无核性状的鉴定 | 第77-78页 |
·胚珠和浆果重量测定 | 第77页 |
·胚挽救及种子萌发试验 | 第77页 |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辅助检测 | 第77-78页 |
·葡萄新品系 00-3-1 抗病性鉴定 | 第78页 |
·葡萄新品系 00-3-1 种间杂种鉴定 | 第78页 |
·无核抗病葡萄新品系 00-3-1 的区域试验 | 第7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8-85页 |
·葡萄胚挽救苗结果植株田间植物学形状和经济生物学性状鉴定 | 第78-80页 |
·葡萄新品系 00-3-1 无核性状的鉴定 | 第80-82页 |
·胚珠和浆果重量测定 | 第80-81页 |
·胚挽救及种子萌发试验 | 第81-82页 |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辅助无核性状的检测 | 第82页 |
·葡萄新品系 00-3-1 种间杂种鉴定 | 第82-83页 |
·葡萄新品系 00-3-1 形态学鉴定分析 | 第82-83页 |
·葡萄新品系00-3-1的RAPD鉴定分析 | 第83页 |
·无核抗病葡萄新品系 00-3-1 的区域试验 | 第83-85页 |
3 讨论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 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0页 |
附表 | 第100-116页 |
附图 | 第116-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页 |